■本报记者 贺根生
“海洋生态问题,特别是红树林保护,其实就是‘舌尖上的生态’。”近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第一届泛北部湾海洋环境论坛上,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此言一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
泛北部湾地处东北亚、粤港澳和东南亚亚洲三大经济圈交会区域,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国际海域和世界港口富集区,区域战略地位显要。
随着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迅猛发展,总投资额达3000亿元的石化、林浆纸、磷化工、钢铁、核电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在建和拟建,其环境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保护中国目前最好的一片净海,以及无论在种类和分布范围上都具有代表性的广西红树林,成为本次论坛与会国内外海洋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工业发展威胁最洁净海
“北部湾是中国目前最净洁的一片海。”广西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李小明在谈到北部湾环境现状时说。
环境监测评价分析表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南宁、防城港、北海、钦州等4个市,2011年环境均达到良好指标,其中防城港市为优。
但他同时指出,由于海岸深度开发,石化、林浆纸、钢铁等大型产业项目的开工、投产,北部湾广西区环境压力日趋加大。
许多与会专家都持有相同看法。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吕颂辉表示,过去赤潮多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近年来北部湾赤潮特别是有害赤潮发生增加,说明这一海域污水排放过度,已造成营养源结构变化。
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石萍,在发言中从茅尾海整治谈到环境问题:海域面积萎缩,海区不断淤浅;水交换能力减弱,水质量下降;海洋生态退化。
因此,有专家预言,如果再不对茅尾海进行综合整治,20年后茅尾海将淤积成可建机场的陆域。
“应清醒认识到,北部湾广西这片海目前的清洁,并不能够说明该区域环境保护好,而是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此前海洋开发相对较少。随着今后开发力度的加大,该海域环境问题将日益显现。”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学院待茂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广西科学院院长黄日波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如何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依靠科技支撑北部湾广西区绿色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广西面临的重大课题。
海洋保护须多方着力
为什么把海洋环保喻为“舌尖上的生态”?
“一,海洋生态与人们餐桌上的食物密切相关;二,只有解决好农民生存之道,才能更好地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范航清回答。
据他介绍,近年来,该中心发明的地埋管网式原生态养殖模式,在不伤害红树林的前提下,通过在林中空地下埋设管道、建管理池,既有效保护、恢复了红树林,又发挥了红树林天然牧场的养殖功能。
此模式受到示范地防城区农民的欢迎,赞其为“树要长,种要保,钱要挣,酒要喝”。这“酒要喝”,就是各方都为之高兴。
联合国环境署官员在实地考察后,对此模式予以高度肯定,拟于今年年底在中国广西召开亚太促进红树林持续保护和恢复研讨会进行推广。
北部湾海洋开发,环保要先行,开发与保护并重,是与会专家们的共识。他们认为“无论是开发还是保护,都应注重科学”。
“对海岸的开发与利用,要科学用好海岸线。”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鲍献文说,北部湾是半封闭的大海湾,海水环流、排污能力弱,海岸开发应以有利海水环流为前提。他不主张什么项目都往海边放。
美国麻省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长胜认为,加强海洋环保,必须重视海洋环境监测。目前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为此,他建议建立能覆盖整个北部湾海域的环境监控系统。
“应从法律层面上,把海洋环境规划与海洋环境监测的职权分开,以让环保监测部门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院长丁平兴建议,对占用滩涂的建设工程收取生态修复款,并打入工程成本,用于后期生态恢复建设。
广西科技厅副厅长钟会超表示,要在此前已安排1000万元资金、支持北部湾海洋环境重大专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北部湾海洋科技的投入,并组织凝练一批重大科技课题,申报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
广西海洋局副局长杨小光提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先行,减轻重点海湾环境压力;严格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抓好陆源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着力保护好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场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报》 (2012-08-23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