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8月23日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二批次结果显示,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的显著影响。生物样品中检出了我国沿海生物样品中正常情况下难以检出的银-110m和铯-134。
6月16日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针对日本福岛核泄漏释放的主要放射性物质铯-137、铯-134、锶-90等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开展监测。在25.2万平方公里海域,采集了大量的海洋大气、海水、生物样品。
结果显示,监测海域海水中均检出了铯-137和锶-90,94%监测站位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无法检出的铯-134。71%监测站位铯-137含量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其中铯-137和锶-90最高含量分别为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
监测海域鱿鱼(巴特柔鱼)放射性检测结果显示,锶-90的放射性比活度为我国沿海生物样品放射性本底平均值的29倍。此外,样品中还检出了我国沿海生物样品中正常情况下难以检出的银-110m和铯-134。
此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在给科技日报采访函做出回复说,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