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7 9:24:36
选择字号:
王恩多院士:基础研究应该多播“种”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从过去的仰视逐渐到现在的平视,改变的不仅是视角与态度,更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话语权地位的提升。”谈到在与国际同行交流时的感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用“不能同日而语”来形容。
 
“但从总体上,我国很多基础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存在差距。”王恩多直言不讳,虽然R&D(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但R&D与GDP的比值及人均R&D经费仍处世界较低水平。
 
“今日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国家能收获多少‘未来’。”王恩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科技创新的源泉
 
“由于基础研究周期长、探索性强等特点,企业普遍缺乏对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只能依靠政府。”王恩多说,一旦科学原理取得重大突破,必定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只局限在对现有技术本身的‘改良’,更需要从基础研究入手获得根本性的改变。”王恩多表示。
 
莫追求“短平快”
 
在基础研究中,王恩多最反对的一种思维模式就是“短平快”。“一项科研成果取得突破,也许是几代人共同传承与努力的结果。如果要求两三年就结题出成果,显然违背了基础科研的规律。”
 
而这就直接导致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或学术领域,由于没有杰出的专家参与,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而濒临消失。
 
“所以,我们用一种可持续的观点评判基础研究成果。”王恩多说,国内现有资助主要针对项目、课题以及大的创新工程及运行,不能完全满足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持续支持的特点和需求。
 
此外,对于有人提出“如何将基础研究尽快产业化”的问题,王恩多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想把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化,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很多基础研究都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短时期不会有太多经济效益。你非要求今天发论文,明天就转化为生产力,那几乎是‘天方夜谭’。”
 
资金人才“两不误”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科研人员潜下心来作基础研究?王恩多认为,至少要从资金和人才两方面做“足”。
 
“要保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国家GDP同步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持续、稳定的投入,让科研人员有足够时间去做研究。而不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科研经费的申请报告上。”王恩多表示,应该建立基础研究投入和绩效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科研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要把人才培养的支出作为科技投入的间接科研费用进行列支,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结构。
 
“人才不能光靠引进,必须学会自己培养。而培养人才离不开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更需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作保障。”王恩多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3-0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