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佳
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这里,坐落着一家崭新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生所”)。
11月29日,天津工生所所长马延和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这意味着,中科院在津的首家研究所结束了3年多的筹建,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三次浪潮
工业生物技术是以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规模化生产化学品、食品、医药、能源、材料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十几年来,全球工业生物技术发展迅猛,风险投资增长强劲,已成为继医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全球化工行业将有1/6的产值源自工业生物技术;2030年,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保健领域的贡献率将分别达到39%、36%和25%。
“可以说,各国对生物技术支撑工业发展都寄予了很大期望。”马延和说,“对中国来说,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更需要生物技术在国内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然而,目前国内工业生物技术的生产方式还相当粗放,虽然诸如酱油、醋、酒类等产业的规模很大,但研究和生产脱节,技术市场化平台缺乏,成果转化能力迫切需要加强。马延和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
这就是中科院在拥有了100多家学科门类齐全、遍布全国各地的研究所之后,仍然要建天津工生所的原因。
新所新味道
2009年3月,中科院与天津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协议》。
“技术立所”是天津工生所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做的东西,其他所都有;但我们做的东西,其他所又都没有。”马延和介绍说,“天津工生所瞄准工业上的问题和需求,去倒推生物过程。已有的成果拿来,没有的成果攻关,然后将成果组装起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像传统的研究模式,先拿来一种物质,解析结构,发表论文,至于有什么用途将来再说。”
这正是天津所盼望的。天津是国家传统的化工基地,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等老牌化工企业都在此创办、起家。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市政府很清楚,天津的短板是科技。从2010年天津工生所进驻空港经济区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到所里来了不下十几次。
“天津花了很大力气要引进中科院的科研力量。”天津工生所筹备组副组长刘新建说,“市领导觉得,这里是天津自主创新的希望所在。”
不简单的“副产物”
2009年春天,天津工生所研究员孙媛霞拿着她的“863”计划成果去找企业合作,却碰了一鼻子灰。
“我们做出了一种海鲜型咸味香精,整个过程都是用的生物过程。”孙媛霞说,“但感觉企业的热情不高,不是很欢迎我们。”
企业的疑虑事出有因。在我国,咸味风味剂尤其是海鲜型香精的生物技术长期被日本垄断。这家企业曾跟日本公司谈过,但对方说技术是不卖的。所以,他们听到这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吧”。
后来,研究所几经努力,终于取得了企业信任。2009年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主动来到所里,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目前,该企业在天津大港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咸味香精生产基地,年产量将由原来的几千吨飙升至2.4万吨。
筹建几年间,天津工生所与十余个省市的34家企业合作,转移转化成果43项,合同金额达5500多万元。
其间,研究所还做了一件“额外”的工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天津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刘新建告诉记者:“天津工生所筹建后,政府、企业和老百姓都很满意,希望把中科院100多个所,乃至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只要是适合天津的,都转过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育成中心。”
但办好这个“副产物”并不简单。“成果转化中间有些环节,如项目策划、知识产权构思、中试等,是企业接不过去、研究所又做不下去的,这就是育成中心的任务。”刘新建说。
为推进这项工作,育成中心走访了中科院近半数研究所和国内外百余家企业。目前,中科院半导体所、植物所等已在此设立5个分中心,而玻态干燥健康食品开发等10个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创业项目也已入驻天津,项目孵化落地后,预计将为天津带来逾5亿元收益。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自己培育。解决了一个核心技术,就有可能振兴一个产业。”这是刘新建的心里话。而天津人的梦想,就是天津工生所的使命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12-11-3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