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的争议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的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在长达50多年的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中,屠呦呦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带领课题组在发现青蒿素的道路上写下了浓浓一笔。其研究成果斩获诸多大奖: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2年出席全国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发明奖章和证书;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屠呦呦个人因工作出色,国家发明奖章、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榜单上屡屡有她。
尽管如此,屠呦呦仍是个有争议的风云人物。
饶毅在博文中指出,包括屠呦呦后来的出版物引用文献时,将他人的名字省略、自己的名字前移,等等,也为“523”其他参与者所诟病。
“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也不给我们。”饶毅在博文中指出。
这一点,李国桥也有相同看法,他说,只要拿出原始记录便可真相大白,“如果她有那个原始记录,在某年某月,这个时间对的上号,弄到了原始记录,那我们还应该承认那个就是青蒿素,现在问题是你不给原始记录,问题在这里。反正中医药所没有拿到原始记录,据说还有一些在他本人手里。”
【文中文】屠呦呦和李英著作参考文献比对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屠呦呦(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青蒿素研究》,李英(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
从《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到的问题,惯用的“等”字删除了许多人,甚至还有用个人的名字替代的事情(部分)。
1、屠呦呦书第68页:参考文献[3]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 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 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李英书中第300页:参考文献0056: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李兰娜,崔淑莲,张慕群,王秀珍,梁晓天(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 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问题:屠呦呦将钟裕蓉后面的所有作者“李兰娜,崔淑莲,张慕群,王秀珍,梁晓天”全部用“等”代替。
2、屠呦呦书第69页:参考文献[4]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 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 中药通报,1981,6(2):31
李英书中第300页:参考文献0055: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李兰娜(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31
问题:屠呦呦一书丢掉“李兰娜”的名字和“简报”两字。
3、屠呦呦书第69页参考文献[4]、140页参考文献[5]和190页参考文献[3]:屠呦呦/Tu Y Y. 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 Joa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2, 2(1):3~8
李英书第323页:参考文献0125: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 (artemisinin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2, 2(1):3-8.
问题:屠呦呦以一个人的名字替代协作组。
4、屠呦呦书第162页:参考文献[2]:许杏祥,朱杰,黄大中等. 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研究. X. 从青蒿酸立体控制合成青蒿素和脱氧青蒿素. 化学学报,1983,41(6):574—575
李英书第337页参考文献0170: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研究X. 从青蒿酸立体控制合成青蒿素和脱氧青蒿素。化学学报,1983,41(6):574-576。
问题:屠呦呦丢掉“周维善”的名字,且页码错误。
记住他们
青蒿素发现之后,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诞生,让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高度。当年参与“523”任务的所有人都不应被历史忘记,他们为“523”付出了毕生的青春和心血。
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等,他们都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
在饶毅看来,人无完人,他们不是,也没有人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做出的成果,国际国内都认可:得到了普遍应用,直接产生了治病救人的效果。但是,由于不同的原因,他们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