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卉
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一百多个研究所中的一员,2008年以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向国家提交了大量咨询建议报告。其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的数量约占中科院全院总数的1/4。
“这与我们资源环境研究的特质有关系。”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该所所长刘毅这样表示。
为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2001年至2010年,地理资源所政务信息工作连续10年被中科院评为先进单位,其中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得分位列全院第一。
研究所提供的咨询报告和建议,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纳的共有170份(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的咨询报告有100余份。
地理资源所的工作为中科院发挥科学思想库作用,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地理资源所长期注重发挥思想库作用,并将之纳入研究所发展战略,从政策导向、激励措施等方面有意识鼓励和引导。”
刘毅介绍,研究所鼓励科技人员把科研实践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决策参考的科学依据。这些研究涉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与农村发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各个领域。
除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外,地理资源所的一些咨询报告也受到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委的重视。如该所组织研究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即被国家“十一五”规划采纳,成为中科院在履行科学决策思想库功能中具有显示度的成果之一。
另外,近些年以来,地理资源所也在陆续推出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建议报告。如《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化发展报告》等,通常两年一册,已形成系列。
“我们要把长期研究变为战略咨询的系列报告。”刘毅介绍,“我们的发展咨询不光提供给中央决策,也提供给各个省市,以及整个科技界。”
经得住历史考验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地理资源所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圆满完成国家交给中科院的任务,为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其提供的科技救灾系列报告在国家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及时的作用。上报咨询建议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26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9份。
“通过长期研究,研究所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特别能发挥学科特长,结合任务,作出快速反应,提出国家急需、时效性强的咨询建议,发挥科技支撑重要作用。”刘毅认为,地理资源所能在国家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发挥作用,重要的原因是其具有长期的科研基础。
经过多年积累,地理资源所对中国区域发展、资源禀赋等全国各地的情况非常了解,有很好的各个领域的专业积累和各种数据,包括县级的以及地方人口、经济、自然条件等,可以对救灾后急需关注的问题很快作出反应。
今年的“7·23” 温州高铁事故引发国内高铁建设的反思热潮。其实,早在之前的2010年8月,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及其团队,就已经把《关于避免我国交通建设过度超前的建议》报送国务院,被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高铁事故,虽然是偶然事故,但很可能与这种大规模的快速、急剧扩张有关。我们提交的报告,站在国家的角度,也许并不能直接反映地方和部门的利益。但从宏观总体来说,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刘毅表示。
有待加大鼓励
事实上,地理所打造科学思想库的思路也曾存在长期争议。
“大家认为中科院是搞自然科学的,一评价就是看SCI论文、看奖项,而关心国家需求、社会需求方面的工作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正在这些方面努力调整。”刘毅说。
中科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但能把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是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科院定位与发展目标的一个方面,也是未来“创新2020”的重要工作和使命。
刘毅表示,地理资源所未来还将继续加强鼓励、引导机制建设。如将得到国家或中央领导认可和重视、真正能发挥社会作用的一些咨询报告,作为科技活动统计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地理资源所在“创新2020”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研究所为国家战略决策服务的三个转变,即从自发、自由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转变,从项目牵引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期机制的转变,从一般性分析向数据库和模拟系统支撑综合分析的转变,以持续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发挥科学思想库和战略国家队作用。
面向未来,地理资源所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在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成为重要的思想库与人才库。
《科学时报》 (2011-12-1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