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储召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0-9-16 17:08:47
选择字号:
放射化学家杨承宗:“不拔尖人才”同样要培养好利用好
 
因为人事关系在中国科大,他没有获得“两弹一星”勋章。每当有人为此打抱不平时,他本人却毫不在意
 
进入“原子能反应堆”的10年
 
1961年4月4日,一辆小汽车把杨承宗接到了二机部。二机部是中国为研制原子弹专门成立的机构,而杨承宗此时已调任中国科大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系主任。二机部部长刘杰寒暄了几句,忽然问他:“杨教授,你看什么道理我们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不能大步前进?”杨承宗一下子被这个大问题问蒙了。但他心里明白,那时苏联专家已经全部撤走,除了一些半途而废的工程,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次谈话后不久,杨承宗就被抽调到二机部铀矿选冶研究所任业务副所长。铀矿选冶研究所位于北京城东35公里外的通州,对外称作“五所”。
 
为什么刘杰会找到大学教师杨承宗呢?对于记者的好奇,杨承宗哈哈大笑:“我也不知道。那得问刘杰,他前两天也来看我了。”
 
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当时国内懂放射化学的教授可谓凤毛麟角。据清华大学教授朱永贝睿回忆,1955年中央决定在北大、清华创办原子能专业,但清华当时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放射化学。1957年工程物理系开设相关专业时,就聘请杨承宗来讲放射化学课。
 
此前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简称近物所),杨承宗就是出了名“实验高手”。1953年,近物所急需中子源,杨承宗知道抗战前北平协和医院曾向美国买了507毫克镭源及配套提氡设备,在安全防护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杨承宗带领助手冒着危险修复了被日军破坏的装置,之后又制成氡-铍中子源。这是中国最早得到的人工放射源。但他的右眼因为超剂量辐射,逐渐彻底失明。1954年,有犹太商人向我国兜售硝酸铀酰,说是浓缩铀235。周恩来总理要求近物所尽快确定该样品质量。杨承宗巧妙运用简单测量仪器,就揭穿了犹太商人的把戏,避免了上当,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五所”的科研设备非常简陋,防护条件极差,许多非标准设备和部件都要靠自己设计和加工。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不少人得了浮肿病。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承宗带领一群30岁左右的青年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开始铀的冶炼提纯。经过两年多的日夜苦战,纯化处理了上百吨各地土法冶炼生产的重铀酸铵,生产出了符合原子弹原材料要求的纯铀化合物2.5吨,提前3个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准备好了原料物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五所的科学家们接到二机部的通知,要到部里开会,一个都不能少。“全部人马都到了大礼堂,原来不是开会,哈哈,是看电影。电影一部接一部地看,中间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到12点钟还在看,大家都困了,回家闷头就睡了。第二天清晨,我们还在睡梦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全世界。”杨承宗谈起二机部领导的这个特殊安排,还是十分激动。
 
在荒郊野外的“五所”,杨承宗前后工作了近10年时间,他认为那是他一辈子干得最得意的工作。杨承宗告诉记者,他用的还是离子交换法提纯铀。在居里实验室时,用于实验的离子交换柱直径不到1厘米、高不过1米;在“五所”的水冶厂,交换柱一下子变为直径2.7米、高6米有余,人都可以在里面游泳。能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国家建设,杨承宗十分得意。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二机部下文给研制原子弹有功人员晋级嘉奖,杨承宗却因人事关系在中国科大而不能享受。每当有人为他没有获得“两弹一星”勋章而打抱不平时,杨承宗本人却毫不在意:“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也没有去想。”
 
杨承宗对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贡献,却不时被人们提起。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在谈到原子弹研发这段历史时,就讲了这样一段话:“‘法杨’是搞放射化学的,当时放射化学很关键。我们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杨承宗等一批科学家放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去。”
 
科学是有规律的,放射化学并不可怕。对于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实验性科学,杨承宗有些忧心忡忡
 
愿做放射化学的形象大使
 
杨承宗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元老,曾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安徽省科协主席。杨承宗自己却说,他只是在科大“办了一个专业”。
 
1958年9月中国科大成立时,杨承宗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系主任,同时兼任其他几个系的化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当时,他白天忙于原子能研究所的科学研究,晚上写讲义编教材,每周三准时到中国科大讲课。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所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任课老师的选择,都是杨承宗亲自编写、亲自确定。
 
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俞书勤至今还记得,他们58级放射化学专业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杨承宗上的。杨承宗详细地介绍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分离钋和镭的方法,还在黑板上写下了分离流程图。这些在当时国内外任何教材中,都是不可能有的。把国际化学界前沿科学知识和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杨承宗教学工作的一个特点。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科学就是前沿,科学就是尖端,科学就是创新。”
 
或许是受老师伊莲娜•居里的影响,杨承宗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1963年上半年,60级08系物理化学课的期中测验,年级课代表祝振鑫发现试卷上有一道题的图画得有问题,便在主讲教授上课时指了出来。那位主讲教授十分生气,一连三天不出家门,不上班也不上课。系里教学干事找祝振鑫谈话,但祝振鑫拒绝因此写检查。为了给这位教授台阶下,系务委员会决定给予祝振鑫处分。杨承宗知道这件事后,高兴地一连说了几个“好极了”。他严肃地找那位教授谈话:“当教师的最大心愿不就是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吗?看到学生超过自己,应该感到很高兴,怎么会觉得丢自己的面子呢?你教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那才丢面子呢!”杨承宗公开表示:“学生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这种风气应该提倡。你们要处分这位同学吗?我还要表扬这位同学呢!”
 
1970年,杨承宗奉命随中国科大南迁,携家带口来到合肥,是屈指可数的几个随迁的老科学家之一。但他并没有因此懈怠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73年,杨承宗主持了全国火箭推进剂燃烧机理学术会议,与兄弟单位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使科大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977年,由杨承宗首提的同步辐射加速器项目在中科大立项成功。后来,他又直接领导利用同步辐射装置20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中子源和珈玛射线源,为我国内地的核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尽管已经脱离科研一线多年,百岁老人杨承宗仍然关心着放射化学的发展。杨承宗认为,放辐射化学在军事方面有了很好的应用,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开发得还很不够。最近他正在考虑,能否用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办法,把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标示出来。对于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放射化学等实验性学科,杨承宗有些忧心忡忡。杨承宗说:“科学是有规律的,放射化学并不可怕,更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需要,我愿意当放射化学的形象大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