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积极备考研究生成为大学生面对就业困难的主要选择之一。 资料图片
从今年暑假开始,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小吴便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则流传于网上的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计算机专业课初试将首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这条消息在不久之后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确认。
至此,已经有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和农学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课采用了全国统考的形式。
对于习惯了自主命题的研究生类考试来说,研究生专业课统考究竟会给学校、学生带来些什么?
该掌握的都掌握了
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在北京举行,来自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就研究生专业课统考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对于统考的利与弊,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不统一。
在论坛上,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锐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一名大学生四年的在校时间里,除去正常的上课学习、课下休息以及社会交流的时间,真正能够供自己支配的剩余时间大概只有2000多个小时。
“如果没有统考,学生不可能把剩下2000多小时时间,聚焦到对国家生产力发展、对自己发展有意义的项目上来。”张锐表示,研究入学统考可以使学生在本科最后一个阶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给他一个更高的加速度,而这也有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同时,由于统考所涉及的内容要更加丰富,学生通过研究生入学统考,便可以在无形中了解很多跨越他本专业以外的一些知识。“如果一个人在整个学生期间没有对这些优秀的社会科学知识进行一段时间的补充,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限制。”张锐说。
对此,小吴深有体会:“不统考之前,如果考本校的研究生,9、10月份复习就来得及,而且自己学校出题,专业课相对简单,科目也少。但现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逼着你不得不看很多教材,感觉眼界更广阔了,理解也比较深。”
在一次动员会上,小吴所在学校的单位副书记曾这样打趣道:即使考研落榜,这些学生找工作也会很好找,因为统考后规定的专业课门类已经把计算机学科所有的东西都抓起来了,学好了这些,几乎所有的工作面试题都能轻松应付了。“多学点知识没坏处,现在回想起来,通过这段时间的复习,感觉自己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挺有成就感的。”小吴说。
提升本科教学还是加剧应试化?
在论坛上,东北大学教授王兴伟表示,研究生统考首先有利于促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统考必然会导致学校高度重视统考课程,比如选一些教学效果好、水平高的老师上讲台。而在以往,这些重要专业基础课往往不是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但这些专业课其实正是需要这样的老师,否则一般人是讲不清楚的。”
除了授课之外,对课程内容的规定也会使一些学校选用一些更被社会认可、更具有权威性的精品教材。“单独命题的时候,可能有些学校会不顾教材好坏,一味地规定只能使用本校的教材。而在统考中,这种情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王兴伟说。
然而统考对本科教学来说,带来的也并不都是好事。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对高校教学“应试化”的担忧。
“对于统一的考试来说,如果处置不当会对本科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可能导致应试教育向大学的蔓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陈道蓄说,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
陈道蓄曾经在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考察,那个区域学生就业机会很多。但有的企业明明不是在搞研究,也大量要研究生。原因就是认为本科生质量不高,只能通过多招研究生来从概率上保证能够得到较好质量的学生。
统一考试令陈道蓄担心的另一个原因便是,这会使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考研命中率,集中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而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一所以考研为“特色”的高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面对大学新生公开表示:“你们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你们将是考研的胜利者。”
“现在我们推行计算机专业改革分方向,于是有的学校便成立了一个专业叫‘技术强化专业’,说白了就是考研班,这说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将应试作为了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将来的统考对此不注意,很可能加剧这种趋势。”陈道蓄说。
“反正就那么几门课,学好了就能考个好成绩,这无疑会催生一批新的‘考研专业户’。”王兴伟说,而且由于统一的考试大纲需要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这就导致大纲更新速度会比较慢,而计算机学科又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如果学校一味地拘泥于大纲规定的内容,必然会忽视在一些新知识上的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试化的加剧。
我们需要多种模式的学生
高校教育应试化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对研究生思维模式的束缚。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湘曾经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在他所在的研究单位有很多硕士研究生,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这些研究生在面对问题时,常常将思路凝滞在原来的一个框架里面。
“比如有时候研究会使用到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我会问学生,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他会很快说是研究稀缺资源的,但我再问它的本质是什么时,他马上就目瞪口呆了。我觉得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会在我们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带来很大一个困惑。”肖湘说。
“统一考试必须要统一大纲,编写全国统编教材,批量制作生产出来一种所谓合格产品。但这样一种产品给我们带来什么?”肖湘说,如果是统一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到了企业,可能是最好的,如果是一批统一的“人”的产品到了企业,会是最好的吗?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肖湘曾参加过一个高校市场理论论坛。当中有一个香港大学教授在教书过程中曾兼任一家企业副总,参与企业实践。他提到在企业中,他最喜欢使用那一种“白纸”式的人才,也就是不带有任何观念、理念的人进入到企业当中。而学校交给企业的是一个真正的“产品”还是一个“再产品”、“产成品”,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不同模式的学生,从这一点讲,我觉得专业课统一的结局并不会很好。从我个人而言,如果当初我考硕士、博士是统一专业课的话,我可能今天不会站在这里跟大家交流这样一个问题了。”肖湘说。
对此,王兴伟也表示,统考规定了这样一些课程之后,对于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可能有负面影响。“大家都要应付这个东西,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会有不利影响,培养方向趋同现象可能加剧。”
大概在十六七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曾有一个教育报告,即建国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生,当然也包括研究生,总的社会形象用四个字评价——平而不精,这个现象到现在也还存在。北京吉利大学学校专家委员会委员蒋国华说,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大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怎么培养具有真正开阔性思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是否可搞“大综合”?
相比于专家们的困惑,学生们对于研究生统考的担心则更要“实际”一些。小吴的同学,同样在准备考研的小王在同记者交谈时表示,不管是教育部出的大纲解析还是目前的一些专家解析,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价值”,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也并不止她一个人。
“大家都是这样的评价,觉得参考资料出的题目不是很好,出题的题型和范围和我们所学也有些脱离,如果将来的试卷跟我们看的参考书差不多,那我觉得还不如不统考。”小王说,目前考纲要求的内容跟他们学的的确存在一些偏差,而且偏差还不小。
“其实这次的试卷并不好出,可能同一张试卷,对于一些名校来说,觉得没有区分度,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又觉得太难了,我觉得这可能会是个问题。”小吴这样说。
对于这一问题,王兴伟认为,命题质量和区分度对于这次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份考题到底怎样出才算合适?这是一个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出得太难或太易都会导致区分度的不足。”
对此,王兴伟提出是否可以考一个“大综合”,“既然我们要考学生,既然我们要统考,要加强基本素质考核,倒不如让综合的范围再大一点”。
他设想,除政治、数学之外,用平时的四、六级成绩代替英语成绩,而将原有的英语100分并入专业课,在专业课中选取5门课程。“就算学生应试,只要能把这5门课应试明白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解肯定错不了。”而分数加大后,出题灵活性、难易程度就好把握了。
对于考试形式,陈道蓄则表示,如果将初试作为一个资格性的考试,同时提高复试的地位,将可以更好地选拔出杰出的人才。
“将初试作为一个门槛,而将复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这样可能会更加合理一些。”陈道蓄说,对于复试而言,如果不采取单纯的面试方式,而是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也将更有利于导师选出真正适合读研究生的学生。
《科学时报》 (2008-12-9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