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100年来,能与蔡元培比肩的大学校长屈指可数。今人对蔡氏治校名言津津乐道,是对“北大精神”与“北大往事”的向往;没有“行其实”,“言”有何益?
整整一个世纪,我国大学校长能够“依其言”而“行其实”者几希。一个被复杂化了的问题的简单答案是:校长缺乏稳定和实质意义上的“治校权”是导致教育家罕见的根本原因。正如教师常设问的:校长跟“走马灯”式地换人,学校怎能办得好?亦如校长常设问的:学校“婆婆”这么多,大学怎能办得好?
民间兴学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这就是治校理念与“治校权”不可分割。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办学困难重重也机遇重重。“领先一步,就可能领先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创新精神,盲目跟进,也许已经与机遇失之交臂。这里并无贬低许多早期民校创业者作为探路者的意义,而是承认面对现实社会中各种若隐若现的诱惑与困惑时,带头人的过人精力与远见卓识是实现一所大学持续发展的保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Arthur Lewis)曾指出,就某一国家而言,持续性的经济成长在两个层次进行:一是靠该国的资源,一是靠该国的领导才能。借鉴其观点,一所大学的持续成长主要就靠领导才能,而“领导才能”永远是最稀有、最珍贵的资源。西安翻译学院的丁祖诒面对责难、嘲笑与困境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民校的历史怕要重写。若要历数民办大学领头人中的佼佼者,有一连串闪光名字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上海前进进修学院的蔡光天、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的余宝笙、湖北函授大学的游清泉等人,以及北京科技管理学院的蒋淑云、黄河科技学院的胡大白……都曾引起过社会各界的关注,每一位都有一个传奇般的人生。作为拓荒者和不同办学模式的奠基者,他们当之无愧!同样,他们的办学理念也在他们所创办的学校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多数校长都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生命线,实际上就是一种创品牌追求,而民校校长有着更为强烈和明确的“品牌”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中,校长相对稳定的“治校权”,必然导致创品牌的意识,走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商业行为,一些民校花巨资为学校做广告,其中的夸张成分为教育界同行所不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逼上梁山式的自我激励,一个众目睽睽的理想大学总是在鞭策办学者。为实践诺言,求得名实相符,民校校长有着更大的压力与动力。今日美国州立大学影响力何其了得,但用美国人自己的话来说,“创立之初,不过就是一个农业技术员与邻居几个小伙子谈谈话而已”。
所谓名牌者,众所周知且成绩斐然也。民间兴学,一样可以创名牌大学。谁能否认,再过30年,不会有民校成为一流大学?无论民办还是官办,制度创新是唯一的选择,治校理念与“治校权”不可分割。
(作者为汕头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08-10-24 A4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