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兆甲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7 2:50:24
口述科大:吴杭生先生二三事
 
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1981年,我从英国Sussex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进修回国,系领导让我和曹烈兆准备接吴杭生教授的热力学、统计物理(简称热统)课。这门课虽然学过,但要想教好并不容易。吴老师便像师父带徒弟那样训练我们教“热统”课。他对我们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吴老师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统计物理学大师王竹溪先生的得意门生,他的“水”何止一桶,少说也有一大缸。我1963年大学毕业,经过下乡搞“四清”和十年“文革”,大学学过的课也忘得差不多了。我负责统计物理部分,不要说“一桶水”,连“一杯水”也不满。于是先跟着吴老师辅导两次,听课、答疑、讲习题课,把这杯水装满。吴老师给我们指定了几本参考书,后来我又把国内外新出版的“热统”书和相关的习题集都买了,目的是在“桶”里尽量多装点水。
 
学好一门课和讲好这门课是两码事,讲课是一门艺术,内容安排、讲课技巧、语速快慢、声调高低,甚至肢体演示等都会对讲课效果产生影响。跟吴老师辅导,第一件事是听好课、记好笔记。我把吴老师讲课的话几乎一句不漏地记下,回去仔细体会、吃透,变成自己的语言,为上讲台作准备。
 
第一次讲统计物理课时,我事先在家里“背”了好几遍,上课时讲话的速度也基本上按照吴老师的语速,总算没有“砸锅”。课后吴老师还帮我们在学生中搜集意见,再反馈给我们,给我们具体指导。经过多次讲课、答疑,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逐渐加深,讲课效果也逐年见好。
 
站着讲课,下课一身粉笔灰
 
吴杭生教授课讲得好是有名的,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概念交待得非常清楚。他的腿脚有点不便,走路靠自行车,站着比较吃力。大家劝他坐在椅子上讲课,他不肯,一则要写黑板,不站不行,再则,他觉得坐着讲课总不对劲。身体本来并不强壮,两节课讲下来确实很累。他站着讲课,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声音很宏亮,还不时地写黑板。累时就在黑板前靠一靠,或用胳膊肘在讲台上撑一会,非常感人。每次上课前他总是穿得干干净净,一节课下来,满身粉笔灰。在两节课中休息10分钟时,他抽根香烟,以缓解一下疲劳。但有时认真听课的学生不放过这个提问的机会,吴老师不顾疲劳,热情解答学生的问题,然后继续打足精神讲下一节课。
 
当时,教授讲课,助教答疑和批改作业,这好像是个行规。可吴老师并不遵守这个行规,他自己讲课,又亲自参加辅导。他规定跟他辅导的老师除了在规定时间坐在指定教室等学生来问问题外,还必须到学生宿舍去上门辅导。我们去学生宿舍时常常看到吴老师也在那里辅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若有比较普遍的问题,吴老师会在下一次上新课内容前补讲一下。
 
别人家里都有电话了 我再装
 
吴老师是学校资深教授之一,学术地位很高。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的电话很少,即便在校内,老师之间联系起来也很不方便,职能部门与实验室的联系也得靠两条腿。后来,学校的电话总机升级了,可以给一些老师家里装电话。一开始给系领导和教授家里装,吴老师执意不要。他说,大家的家里没有电话,我家有电话也没用,等别人家里都有电话了,我再装。
 
这种低调的作风还表现在方方面面:譬如很早有人推荐他申报院士,他一推再推,后来别人劝他说这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他才勉强同意申报;再如,媒体一直想采访他,他总是躲着,推掉;还有,学校有些场合需要院士讲课、指导学生等的照片资料,他就是不给,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58级学生)
 
《科学时报》 (2008-10-7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