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晓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17
选择字号:
在科学史所读书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刘广定先生(中)和我们在孚王府合影

■史晓雷

从步入学堂到博士毕业,早已经忘记受到过多少位老师的指点与教诲,但每每回忆起来,都会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值此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成立60周年,回忆在读博士期间的点滴故事,充盈着自己的过去,诉说着对恩师们的情怀。

2007年9月~2010年7月,我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读博士,师从张柏春、万辅彬老师攻读技术史,主要做元代王祯《农书》的研究。读博期间,得到了自然史所诸多老师的帮助,特意撰写拙文,表达自己对曾经有直接交往的老先生们的敬意。

许良英:心忧民主科学,力喊启蒙理性

认识许良英是缘于研究所组织的名家讲座,当时他已经88岁,但说起话来劲头十足,在讲座过程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大领导不干实事乱挂名的现象。讲座结束后,趁着许先生休息的时候,怀着景仰的心情,我迅速跑回宿舍,拿着《爱因斯坦全集》中的一本请他签名。

“这不是我写的,也不是我翻译的,我不给签名。”许先生的回答让我颇有尴尬。但是我不想错过机会,想到之前曾经买过两本《科学世界》杂志出版的爱因斯坦专辑(2005年世界物理年专号),准备送他一本换一个签名,果然奏效了。

于是,我顺利得到了他的签名。讲座后,望着他的背影上车而去,心情莫名有些伤感。却没有想到,此次一别,竟然成了诀别。

2013年1月28日,许良英先生去世。当时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并已经买好了春节回老家河北的火车票,但得知1月30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有一个遗体告别仪式后,我决定改签从北京中转再回老家,以满足自己对一位科学和民主斗士致敬和告别的心愿。

我还特意为许先生撰写了一副挽联悼念:心忧民主科学,九十三年遗直在;力喊启蒙理性,八千里路大星沉。

许先生身上具有一般知识分子少有的骨气、胆识和良知,这也是我最最钦佩他的地方。

潘吉星:笔耕不辍,育人铸魂

第一次见到潘吉星先生,也是在研究所组织的名家讲座上,那次他演讲的题目是《技术史的研究方法》。讲座后,我请同学胡孝忠给我和潘先生照一张合影,然后和他聊到门口,当时我正在研究王祯《农书》,也知道他过去为研究《天工开物》到江西奉新做过调查,就征求他相关意见。他鼓励我到王祯创作《农书》的地方看一看,会有所收获。我谨记在心,后来专门去了安徽旌德、绩溪一趟,特别是在绩溪看到了一座水力碓磨系统,对理解《农书》中的碓磨系统大有帮助。

可以说,潘先生的研究与我的攻读方向最接近,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天工开物》及作者宋应星做了扎实研究。这些工作使我受益良多,特别是他对《天工开物》的版本做了系统梳理,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潘先生笔耕不辍,2012年完成了鸿篇巨制《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史》,之后又完成了煌煌巨著《中国火药史》。去年9月,在研究所举办的《中国火药史》出版座谈会上,我又见到了他,虽然他已经85岁高龄,但讲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

刘广定:谦谦君子,和蔼可亲

刘广定先生早年任教于台湾大学化学系,后来才投身于科学史研究,2008年春季,刘先生担任竺可桢科学史讲席课程教授,给我们讲授了他研究我国科技史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也因为他的授课,我发表了在科技史领域的第一篇论文。

在刘先生的课程中,有两次专门谈到《考工记》,一次是谈《考工记》记载冶炼中“六剂”的问题,并延伸到对《考工记》成书年代的质疑;另一次是谈《考工记》的车轮,从出土的先秦、秦代车轮的车制,同样质疑了成书的相关年代。

这启发和引导了我对《考工记》的兴趣,于是集中精力钻研该书,撰写了一篇小论文《〈考工记〉中车制问题两点商榷》,发表在了当年第4期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

之后,我还陪刘先生逛过后海,去长安大剧院听过京剧,还互相赠送过书籍。2010年毕业后,我和刘先生就没有联系过了。印象中,刘先生非常和蔼,是一位谦谦君子,讲课时非常注重和学生交流。

郭书春:勤勤恳恳,踏实务实

在研究所读书期间,“最熟悉”的老先生莫过于郭书春先生了。这种熟悉并不是专业程度方面的了解,因为他做数学史,与我的研究相距较远。但是由于他到研究所最“勤”,见得最多,所以就“最熟悉”。

在孚王府期间,我常到位于后大殿的期刊室去看些或借些科普杂志,时常遇到在内室查资料的郭先生。他总是挎一个大的电脑包,来去匆匆。

在研究态度上,我对郭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富矿”论。大致是说,过去有人说,中国古代数学史已经被李俨、钱宝琮等前辈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成了“贫矿”。他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古代数学史仍是“富矿”,大有作为。我在学习古代技术史的时候,也有同感,受郭先生启发,我在2011年《科技导报》上发了一篇小文《科技史是常为新的》,谈了自己学习、研究的一点心得,也算是和郭先生共鸣。

2013年春天,承蒙关晓武老师向郭先生推荐,让我承担郭先生主编的“大众科学技术史”丛书中的机械技术史分册撰写工作。写作期间,经郭先生不断鼓励、催促,丛书终于在2015年12月给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其实,在读博士期间,有过直接交往的老先生不止上述这四位,还有陈久金、戴念祖、华觉明、董光璧等先生。正是这些先生通过言传身教或者学术成果,鼓舞、激励着我们这些晚辈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中国科学报》 (2017-02-17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