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姜天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6
选择字号:
低碳社区:千处试点不如十个特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通知,但业内专家认为,该通知或许效果不大,并建议——
 
■本报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姜天海
 
低碳社区的建设再度加速。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是我国走新型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通知》称,将重点在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国低碳社区试点争取达到1000个左右。
 
低碳社区的发展方向何在?社区试点能否引导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在专家们看来,对于目前中国存在的千万社区而言,1000个试点社区的数量可能还是太少,“应该建立特区,有代表性地将中国各个地区分类,探索出可复制的典型模式”。
 
中外理念不同
 
低碳社区在国外的发展势头正旺。
 
比如,“一个地球生活”计划中的英国贝丁顿社区是首个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零能耗”低碳社区,有人类“未来之家”之称。该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系统,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策略,努力减少能源、水和小汽车的使用频率。
 
而根据发展改革委《通知》的表示,中国的低碳社区,指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刘耕源长期研究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在他看来,低碳社区的理论比时下热门的低碳城市理论出现得还要早,且中外有别。
 
“在国外,低碳社区一般注重行为方式的低碳化,比如出行的低碳化,小区内部用水结构的低碳化,用能结构的低碳化。但在中国,低碳社区注重小区、房地产对于社区管理的层面。比如建筑须低碳,包括建设密度低、有植被、建筑材料低碳、房顶雨水收集、路面雨水收集、路面景观建设等等。”刘耕源说。
 
“建筑业已成为继工业、交通之后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利用现有低碳技术对我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效果将十分显著。”中国社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洪波认为建筑低碳节能建设很有必要。
 
具体落实成难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表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是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是控制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专家看来,如何落实各项指标成为推行低碳社区的难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认为,当前推行低碳文化、低碳社区存在很多障碍,“如观念问题,如果人人都有低碳理念,悍马之类的高能耗、高排放汽车早就失去市场了”。
 
他进一步表示,来自各个利益集团的阻碍则是中国低碳发展最大障碍,现在发电、煤炭、石油、矿山等高能耗产业以及权贵富商集中的高能耗社区,都被利益集团所占领。要推行低碳社区,必须破除这些利益集团的束缚。
 
刘耕源认为,发展改革委此次提出的1000个试点能否成功,关键看该部门如何落实与进行监管。社区建设牵涉到小区开发商、物业管理方、街道办等单位,这些基层单位的执行情况并不受发展改革委的监管,因此需要建立底层管理监督体系,“为此,可能需要对街道办的职能作出相应改善”。
 
亟待特区模式
 
1000个试点社区的规定,在专家看来,对于推进低碳社区的进程,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王建国认为,要想扎实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做出像特区一样的配套建设,“比方说,将全国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做10个示范区,然后探索出一种模式,再将这种模式向全国复制”。
 
他认为,目前国内的低碳社区建设之所以进展缓慢,关键在于现有社区数量太多,“国内有成百万上千万个社区,如果没有典型示范意义,建1000个有什么用”。因此,要有代表性地将中国各个地区和社区分类,如按照能源生产地区、重度排放地区、相对生态地区以及高中低能耗社区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之后在每个类型中配套出一个典型模式,再从中复制。示范区不在多,而在于典型完善,并可复制。“当然复制也不是100%复制,核心模板是可以复制的,其他都需要留下个性化空间。这样不仅效果好,花钱也少。”
 
《中国科学报》 (2014-04-1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