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牛津大学皇后学院院士、写本与文本文化中心主任麦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吴华强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供图)
?
邱勇表示,清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学术成果,并不断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古文字研究的交叉融合。相信此次论坛将深化和拓展古文字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学校将继续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更多力量。
刘培俊表示,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不同文明背景与学术传统孕育的学术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全球人文学术共同进步。
吴振武表示,无论是传统的研究,还是新技术的加持,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学科的发展,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美好前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阐述,一定会有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贡献。
麦笛表示,本次论坛证明,人类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跨越时间鸿沟,克服语言障碍,展开对古代文明的探索。他强调,书写和人工智能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系统性变革,加强全球范围内人类的相互联系,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
论坛第一场主旨报告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主持,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汉堡大学教授傅敏怡、武汉大学教授陈伟、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顾史考分别作主旨演讲。
夏含夷介绍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项目的启动背景、团队构成和出版进展,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与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合作完成,计划出版丛书十八卷,目前已出版四卷,广受海内外学界赞誉。
傅敏怡揭示了“多篇文本写本”这一特殊的写本类型,介绍其概念与研究方法,同时以出土写本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奏谳书》为例,具体呈现了“多篇文本写本”的研究路径。
陈伟作了题为“简牍新发现与秦汉律典的几点思考”的演讲,他首先通过秦汉时期盘点、交接的法律——《效律》,考察秦汉制度的沿革,他还借助出土简牍律令材料,结合传世文献记载,论述秦汉律典的系统性。
顾史考从先秦乐理的角度分析清华简《乐风》等出土文献的内容,并对简文中“地”、“穆”字的含义作了讨论,他认为“穆”是乐谱的休止符,“地”应理解为前音的延长。他还将《乐风》转换成现代乐谱并在现场播放。
论坛共设立“甲骨组”“金文组”“战国文字组”“秦汉文字组”“文字与文明组”五个分会场。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工程秘书处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