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5 18:23:15
选择字号:
蒙古国南部对东亚中部大规模沙尘事件贡献率持续上升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柳本立研究员团队在沙尘暴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聚焦2000年至2023年东亚中部地区大规模沙尘事件,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为理解该区域沙尘活动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过去二十余年里,东亚中部沙尘活动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复杂态势。在21世纪初至2019年期间,大规模沙尘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从每年约9次减少到3次,同时起尘量年均减少约17.3万吨,这表明该区域沙尘活动在这一阶段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然而,自2020年起,情况发生了逆转,沙尘事件频率回升至年均5次,总起尘量更是大幅增长,较之前激增7倍,强沙尘暴事件的年均次数也达到5次。

研究团队在追踪沙尘来源的过程中发现: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已成为东亚大规模沙尘事件的主要起尘源区。数据显示,蒙古国对沙尘事件的贡献率从21世纪初的43%持续上升,近年来已达到53%,2022年更是高达62%,在2023年4月的一次典型沙尘事件中,其贡献率飙升至64%。

为了深入探究导致沙尘活动变化的原因,研究团队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风速是引发大规模沙尘事件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达到46%,在蒙古国南部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也起着重要作用,贡献率分别为19%和9%。自2020年以来,蒙古国南部风速明显增强,同时植被出现退化现象,土壤湿度也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成为近期东亚沙尘事件频发且强度加剧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究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要突破。研究团队基于风蚀预测系统(WEPS)核心算法,首次成功计算出了2000 - 2023年间东亚中部136次大规模沙尘事件过程中的逐小时起尘量。这一创新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加精准地动态追踪沙尘源区的时空变化,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生态治理策略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论文第一作者、西北研究院博士生邢瑜表示,通过量化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明确了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的关键作用,这对开展跨境生态合作意义重大。

东亚中部的沙尘暴影响范围广泛,不仅对中国、蒙古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其影响范围甚至可远达北美和欧洲。面对这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研究团队呼吁加强跨国生态监测网络建设,通过数据共享与技术协作,共同应对沙尘挑战。

柳本立强调:“沙尘问题没有国界,唯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沙尘灾害的发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gine.com/SSTe/doi/10.1360/N072024-0359

发生在内蒙古的沙尘暴。受访者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