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玮丽 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11 9:45:44
选择字号: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揭开声音的神秘面纱

 

■本报通讯员 闫玮丽 记者 沈春蕾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声音;声音,又仿佛是蒙着面纱的神秘女郎,我们人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但是对它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我们实验室研究的目标就是要逐渐揭开‘声音’的神秘面纱。”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良浩研究员是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自己实验室的。

厚积薄发 生生不息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于19 8 9年底建成,19 9 0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199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共参加五次国家级评估(1991年、1994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其中四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10周年和20周年纪念大会上,实验室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

近几年,郭良浩带领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实验室能有今天的学术地位与影响,与声学所持之以恒的支持密不可分,也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淀和历史传承息息相关,他们在科学研究上作出了杰出贡献。”郭良浩深有感触地说。

郭良浩介绍,实验室主要开展的工作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重点研究声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探索物质特性对声场影响的规律以及从声场中获取与物质特性有关信息的方法,注重声场物理与声信息提取、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重视有关声学探测与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成果转移转化,这也是国际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科研需要厚积薄发,也需要生生不息。只有坚持源头创新,才能真正走向国际。”这是实验室众多青年科学家的共识,也是实验室长期重视基础研究积累,及“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发展理念的延续。

“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丰厚的积累空谈创新,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创新是不可准确计划的,只有在长期基础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选准方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才能形成基础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并最终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良性发展和互动。”郭良浩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正是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验室在海洋声传播和浅海混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的浅海声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实验室取得的众多理论成果已被成功应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郭良浩自豪地表示:“我们建立的海洋声传播模型,在同等计算精度条件下,计算速度比国外流行的方法快一至两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别人需要10台、100台电脑同时运算的,我们在相同时间用一台电脑就够了。”

关注细节 臻于至善

“郭良浩在工作中很有想法,敢想敢做,也非常细致务实、胆大心细。”这是同事们眼中的郭良浩。郭良浩对科研工作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一定不能放过任何细节上的东西。

他说,科研工作中,尤其是湖海试验中,会遇到很多细节上的问题,稍有一处处理不周全或不及时,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实验进程乃至威胁到生命、设备安全。

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彭朝晖回忆说,有过海试经验的人都知道海试的艰辛。许多科研人员晕船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实验室最早出海做实验时,狭小的船舱装好设备,就再也没有地方安放床铺,大家只能在实验室席地而眠,甚至在三条腿的凳子上过夜,“那时候,人真的就像牲口一样。”

现在,科研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但科研的压力却有增无减,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科研实验的成败,还来自人员的生命安危。郭良浩坦言,在每次的海试实验中,实验船一旦出海心里便不踏实,始终绷着一根弦……直到实验船靠岸,确定人员安全、设备完好、数据无误之后,心里才能踏实。

“记得在一次潜标布放时,一吨多重的三个潜标,仅靠一条绳子系着,前面是绞盘,后面人拽着,当时绞盘都糊了,绳子万一断了后果不堪设想。”郭良浩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后怕。

在旅行者眼中的蓝天大海、碧波浩荡,是诗情画意,是狂放不羁,代表着浪漫和唯美。但在郭良浩和众多海试科研人员眼中,海试是责任、是担当、是生命的洗礼。

正是这样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锻造了郭良浩团队“关注细节,臻于至善”的工作作风,保障了人员、设备的安全和实验的成功,保障了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高质量。

正是这样一支团队,在浅海声学研究、海洋声学层析、远程水声定位、远程水声通信等重大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奖励。

以人为本 和谐奋进

在采访的过程中,郭良浩不断提到他的团队,称这是一支令人羡慕的科研队伍。培育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进行科研创新、学术研讨的优质土壤,也是实验室能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原因。

“当你对你研究的领域感兴趣,并知道你的研究能够在项目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你的心思自然就会放在研究上,不会去想其他问题。”郭良浩说。“作为实验室的成员,我们都感到很幸运,在这样一个开放宽松的氛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很民主,党政配合,互相没有隔阂,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商量着来。”彭朝晖也深有同感。

多年来,实验室一直坚持边做实验边处理实验数据的做法,保证每次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实验中,最重要的是记录高质量的数据;处理中,重要的是要把数据用到极致,真正实现“榨取数据的每一个价值”。

宽松的研究环境,民主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显著特点。现在实验室已形成你追我赶、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致力于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声学前沿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6-07-11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