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12-23 11:04:59
选择字号:
院士担忧中国社会风气涌动隐形“科学无用论”

中国科协第20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聚焦科普出版。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12月22日说,跟当年“读书无用论”相似,现在中国社会上涌动着一种隐形的“科学无用论”。他忧心忡忡地表示,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很好的学生、很好的年轻人不想做科研,特别不想做基础性科研的一个因素,“这是很麻烦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天下午在北京举办第20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聚焦科普出版展开研讨交流。刘嘉麒称,科普跟科研不完全一样,科研需要探索、创新,科普往往是把已研究好的科学知识准确、成熟地表达出来,应该向读者(听众、观众)提供一个非常准确的结论和概念,而不能是模棱两可,更不能是错误的。
 
“科普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如果说一天前大家还对‘世界末日’忧虑,今天我们能欢聚一堂,这已经把‘世界末日’的阴霾扫掉了,这里头除了每个人的觉悟和认识以外,可能科普也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最近媒体对‘世界末日’做了很多批判性的报道,使得老百姓能够对世界末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刘嘉麒指出,科普工作者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科学面前不能不懂装懂或哗众取宠。同时,科普是一个公益性的事情,任何想通过科普追求利润或者其他功利,都可能让科普变质、变味。另外,科普也不光是书的形式,还有影视、动漫等等,尤其对现在的孩子们,只拿书本类的东西看来有点不行了,科普得往一些新的形式上发展才行。
 
中国现在真正从事科普的人太少,按道理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有责任、有义务从事科普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科研的压力,拿不出时间和精力从事科普。“如果搞科研的人不从事科普,不搞科学的人去搞科普,往往在科学性方面把握不准,所以这是个矛盾。国家尽管有《科普法》,但是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能鼓励科学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强调,科学性是科普出版的生命线,科普出版所产出的文章、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等,如果不能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不应该贴上“科普”这个标签,否则就是对科学的歪曲,对公众的误导,“严格来讲,那就不算是精神食粮,而应该是精神毒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