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波罗的海海底遗留的二战弹药上生存的海洋生物,竟多于在周围沉积物上栖息的海洋生物。这项9月25日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的研究显示,如果有一个硬表面的栖息地,部分海洋生物就能耐受高浓度的有毒化合物。该研究还揭示了人类冲突产生的废弃物如何为野生动物提供家园。
在1972年的《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签署前,未使用弹药的处置方式通常是倾倒入海。这些弹药往往含有对海洋生物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但硬金属外壳却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表面。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的Andrey Vedenin和同事在2024年10月用一个远程操控潜水器考察了波罗的海吕贝克湾新发现的一个弹药倾倒处。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废弃弹药为V-1飞弹的弹头,这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使用的一种早期巡航导弹。他们发现,这些弹药上存在的海洋生物远多于沉积物上的海洋生物——平均为每平方米约4.3万个生物体,而沉积物区域每平方米约8200个生物体。其他研究也在该海湾的天然硬表面上记录过类似规模的海洋生物丰度。水中的爆炸性化合物浓度差异巨大,从每升仅30毫微克到每升达2.7毫克——该浓度被认为对海洋生物有潜在致命毒性。
研究人员说,虽然这些弹药目前是该海湾的一个重要栖息地,但用安全的人造表面取代它们有望进一步优化当地的生态系统。(赵熙熙)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593-7
《中国科学报》 (2025-09-29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