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翌霖
在即将结束的这个暑假,科技馆跻身众多旅游打卡地行列。对家长们而言,想让孩子参与一些寓教于乐的项目,科技馆显然是最佳选择之一。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技馆建设投入。据新华社消息,我国免费开放科技馆数量从2015年的92座增加到2024年的409座,年均增加科技馆35座。
科技馆与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之间遵循着“水涨船高”的规律。科技馆越发展壮大,对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出的要求就越高,这意味着我国科技馆建设必须不断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在路上”。
先学习后创新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许多领域的发展模式是先学习模仿国际先进经验或流行款式,再利用人口基数大规模“铺货”——此举虽难免同质化但能够以最低成本占领市场,然后在庞大市场的积极反馈之下进一步创新。
我国科技馆的建设发展也是以这种模式起步,但需要重视的是,当科技馆初步普及后,如何巩固市场、推陈出新。
在这方面,科技馆和其他商业领域有很大不同,因为像手机、汽车这类消费领域,中国总是有许多企业进行残酷的竞争。经过最初的模仿移植阶段培育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后,为了抢占这一市场、争夺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中国在许多领域非常擅长各种“微创新”,特别是在用户体验方面,总能迅速做到全球领先。
而在科技馆方面,中国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各大科技馆基本上是免门票,靠政府资助维持运营,没有你死我活的竞争压力,因而对市场需求和参观者的体验并不敏锐。对此,一种解决方案是逐步推进市场化,也可以像新能源汽车那样,政府补贴和市场竞争兼而有之。另一种方案是坚持非营利性,但增加对科技馆的评估维度。
一方面,市场化是合理的,因为科技馆有广泛的市场基础,而且其类似课外教育机构、公共娱乐场所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结合体,实际上,这些机构都有私营或收费的模式。另一方面,坚持免门票也有合理性,毕竟这样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教需求。关键是怎样建立有效而长期的反馈机制,激励科技馆的维护和创新。
引入商界、学界和民间组织
在笔者看来,科技馆除对接政府、由政府支持外,还可以引入商界、学界和民间组织各路团体的参与。
西方的科技馆通常有许多慈善基金会和商业公司提供赞助,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壳牌石油。科技馆获得了持续的资金注入,商业公司获得了品牌曝光的机会,而因为商业公司需要更多的受众,所以会激励科技馆不断改善展览,这对参观者是有益的。
在中国,虽然也有商业公司赞助科技馆的案例,但总的来说没有形成常态机制。当然,引入商业赞助难免会引起争议,即使西方也是如此,但我们不必畏惧争议。如果有额外的机制能够监督科技馆的展陈保持中立,不因为赞助商的要求而传播偏见,那就更好了。
额外的监督机制是指引入学术界。在西方,科技馆往往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或者善于会聚多个领域的研发人员。例如,科技馆界的领头羊——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几乎所有展品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馆内有专门的展品车间,会聚了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和工程师,甚至他们的开发过程也是对访客开放的。此外,旧金山探索馆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等科研机构以及各大院校都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旧金山探索馆还经常发起艺术家驻地计划,吸引艺术家和科学家进行跨学科交流。
在中国,科技馆展品背后往往并没有那么雄厚和多元的研发团队,很多时候是由工厂主导,借鉴国外一些展品进行批量制造。科技馆运营者直接向工厂订购全套展品,甚至连展厅的装修设计都可以一并批发定制,并没有复杂的研发过程。科技馆和科学家的合作当然有,基本是科技馆充当科学家进行科普活动的场所,而非科学家直接参与展馆和展品的设计过程,科技、人文和艺术跨学科合作的平台尚待形成。
在笔者看来,科技馆的第一批“用户”不应是民众或青少年,而应首先向学者开放,形成科学家、工程师、历史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共同交流和协作的平台。先能持续吸引这些“高端”参与者,然后才能为普通参观者提供不断更新、讲科学、有创意、易理解、尊重历史、有人文关怀的展览。
融合两种模式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西方科技馆分为“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两种模式。前者以收藏品为主,如科学仪器、工业机器、科学家手稿、相关文物;后者以今天设计制作的互动展品为主。在西方,“科学中心”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后起之秀,“科学博物馆”的传统也并未中断。而在中国,“科学博物馆”非常少,只有一些私人的、专题性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可能是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科学博物馆,这个方向是值得推广的。
承载深厚历史的收藏品更容易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使参观者既体会到科学之路的伟大和厚重,也能产生对科学的亲切感——通过藏品,我们仿佛与当年的科学家同在。另外,以收藏品为中心,客观上强化了科技馆的独特性,能预防“众馆一面”的情况。
或许在中国,“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这两种模式可以融合起来。例如,一家科技馆可以收藏几件有厚重历史的科学藏品作为镇馆之宝,围绕这些藏品进行设计,开发出可以互动的复制品或相关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科学史上的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25-08-28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