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夏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8
选择字号:
海洋牧场:深耕“蓝色国土”  构建海上粮仓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夏雪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协科普部特邀院士专家,畅谈科技强国。本期“科普话强国”栏目,带领读者走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团队,探寻海洋牧场的奥秘。

1997年,山东沿海,海面的寂静格外刺眼。几天前,这里还是密布渔排、热闹喧腾的栉孔扇贝养殖区,如今却满目空空。扇贝大规模死亡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渔民措手不及,损失以百万元计,不少家庭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全部生计。

这起大规模贝类死亡事件让行业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依赖高密度、粗放式养殖的模式风险极高,一旦环境条件变化,损失将不可避免。养殖户困惑,管理部门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渔业更稳健、更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开始深入调查。他意识到,渔业发展不能只盯着产量,更要关注生态承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能否借鉴陆地牧场的理念,在海洋中构建一个可持续经营模式?”杨红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也是他此后20多年坚持探索的方向。

这种思考逐渐凝练为基于生态学原理构建的海洋牧场。20世纪60年代,我国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就已经提出海洋农牧化理念,培育新的优良品种,使海洋成为种养殖藻类和贝类的“农场”、养鱼虾的“牧场”,达到“耕海”的目的。

“如今我们提出的海洋牧场,不是‘换个地方养鱼’,而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杨红生说,这个理念不仅回应了当下的危机,更指向近海渔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

这是一整套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工程,从构想到落地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理念上的创新。杨红生和他的团队把这项工作概括为“四个因”——因数而为、因海制宜、因种而异、因标而施。围绕这些关键词,他们搭建起中国海洋牧场的技术体系,完成了许多“从无到有”的跨越。

“因数而为”,意味着一切要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团队首先突破了监测和管理的瓶颈。他们研发的海洋牧场远程智能管理平台,可以全天候收集气象、环境和生物数据,并通过远程传输实现实时监控。这不仅让海洋牧场管理告别了经验判断,迈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也极大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因海制宜”,是杨红生团队在生态修复上坚持的信条。面对北方海草床礁退化,他们研发出一整套修复技术,使海草种子萌发率提高20%、移植成活率提高30%,并设计出新型人工鱼礁,使供饵力提升30倍、栖息空间增加20倍。

“因种而异”,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进行物种组合优化。团队提出“功能群”养护模式,打破了以往物种单一、生态链脆弱的局面,建立了海洋牧场“鳗草-蛤仔-刺参”“牡蛎-脉红螺-刺参”功能群构建模式。既有利于能量流动,也保证了生态平衡。

“因标而施”,让行业有章可循。团队牵头制定了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明确了规划、设施、验收等要求,又编制了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标准不仅是技术的固化,也是产业的保障,为我国海洋牧场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海洋牧场不仅是广大渔民的希望,更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量。从餐桌到海洋,它正在重塑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杨红生表示,海洋牧场让海洋成为稳定的优质蛋白来源,缓解近海天然渔业的压力;同时,带动海洋装备制造、冷链物流和休闲旅游协同发展,为“蓝色经济”注入新动能。海洋牧场建设也推动了北斗定位、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反过来加速海洋高端装备迭代升级。

在生态层面,人工鱼礁、海草床和海藻场的重建,不仅恢复了海洋生机,还强化了碳汇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自然解决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深远海牧场的布局,我国在广袤海域形成了稳定的生产性存在,既保障食物供给,也守护海洋权益。”杨红生说。

面向未来,杨红生表示,将继续向深远海挺进,探索渔业与风电、旅游、碳汇的融合模式,形成“渔、能、旅、碳”一体化的蓝色经济格局。同时,推动我国海洋牧场标准走向国际舞台,输出中国经验,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科学报》 (2025-08-28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