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汉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研究员张干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利用双碳同位素技术,揭示了珠三角地区2008年至2018年间大气黑碳浓度和来源变化,量化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燃煤、石油燃烧、生物质燃烧等三大类主要排放源对区域大气黑碳减排的贡献,发现当前广泛使用的排放清单系统性地低估了生物质燃烧对黑碳的贡献。8月25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黑碳是PM2.5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一种强效的短寿命气候污染物,能吸收太阳辐射、加速全球变暖。黑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为改善空气质量,我国自2013年起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间,黑碳的减排效果如何?不同来源的贡献度是多少?这些是评估相关治理政策的黑碳减排效力的首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依赖基于排放因子和源活动水平的排放清单进行,结果的准确性一直受到挑战。
研究团队对珠三角地区2008年至2018年连续11年间的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放射性碳同位素丰度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测量,揭示出大气黑碳的浓度和来源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大气黑碳浓度在此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黑碳浓度大幅降低了41%。
他们还对2008年至2018年间大气黑碳的来源进行了识别和量化。结果表明,燃煤、石油燃烧和生物质燃烧对黑碳的贡献范围分别为31%~44%、28%~47%和11%~40%。《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不同来源的黑碳浓度贡献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燃煤和石油燃烧贡献的黑碳浓度均下降约43%,生物质燃烧贡献的黑碳浓度下降了约34%。
研究显示,同位素观测结果与黑碳排放清单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现有排放清单中生物质燃烧对黑碳的贡献仅为4%~9%,而双碳同位素源解析结果中生物质燃烧对黑碳的贡献则为21%~32%。这意味着当前的排放清单可能在较大程度上低估了生物质燃烧对大气黑碳的贡献。
研究团队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及时确定和消除现有黑碳排放清单中可能存在的“盲区”,以对生物质燃烧导致的黑碳排放进行进一步精准管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500843122
《中国科学报》 (2025-08-2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