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5
选择字号:
大气复合污染溯源与调控机制研究

 

向大气污染宣战,实施精准调控策略是污染控制的关键。精准溯源与调控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

为此,来自不同行业、地域、时段的排放对大气复合污染的相对贡献如何、如何科学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等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的支持下,我国科研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科研团队构建了PM2.5污染复杂来源多维多尺度解析方法。研究建立了以精细化排放表征方法、高维非线性解耦方法、受体动态源解析方法为核心的PM2.5污染多维多尺度解析方法,厘清了不同行业、地域、时段排放对PM2.5污染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绘制出最完整、最详细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分布图。分布图包括9种主要大气污染物、700多种排放源、超过10万家企业详细信息,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并进行逐年动态更新,实现对大气污染排放来源的精准识别。

研究识别出对不同季节及重污染过程PM2.5污染贡献显著的部门和地域,发现了北方地区民用散煤采暖对秋冬季PM2.5区域污染过程的巨大贡献。

研究发现,二氧化硫的减排使大气中游离氨增加,促进了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因此,通过削减氨排放减少游离氨,可有效降低大气硝酸盐浓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科研团队提出,有机物协同减排对降低二次污染具有关键作用。具体而言,相关研究发现,秋冬季减排挥发性有机物对降低大气氧化性和减少二次污染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而减排中等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是降低二次有机气溶胶浓度的核心途径。

项目发现大气二次污染非线性化学机制,提出高污染条件下降低大气氧化性和削减二次污染的硫-氮-尘-氨-有机物全链条协同控制新思路,丰富了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理论。

多项研究成果直接推动国家大气污染治理新举措落地实施,包括推动北方地区清洁采暖政策出台,累计2600万户农村居民完成清洁取暖改造,氨减排政策建议推动第二阶段“大气十条”实施氨减排措施。

项目通过量化不同阶段减排措施对PM2.5浓度下降的贡献,识别出减排方案中存在的短板,持续支撑国家三个“大气十条”实施效果评估及完善优化,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设计、过程评估与完善优化的闭环,打造了基础科学研究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范例。

《中国科学报》 (2025-08-25 第4版 自然科学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研究人员设计出能杀灭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
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着一颗“Y行星” 木卫三或可成为巨型暗物质探测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