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4
选择字号:
科研圈“边角料”的小骄傲

 

▲何欣恒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从本科到读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博士生何欣恒一共发表了81篇SCI论文和会议文章,总引用次数超3500次。他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3篇文章,其中包括《自然》和《细胞》。

成绩斐然的背后,何欣恒也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在刚进入大学时,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他一度想要转到计算机专业。而经过这些年的历练,今年夏天毕业的何欣恒,已经开启下一阶段人生——加入位于上海的临港实验室,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凡尔赛”

1998年,何欣恒在山西太原出生。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

“我爸爸常和我说起他的遗憾。由于缺乏针对性新药,面对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医生也无法切实地帮到他们。”何欣恒说。

受家庭影响,何欣恒从小就觉得学习与做科研是很神圣的事情。中学时,他的成绩很不错,尤其生物和化学。他还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各科竞赛。2016年,他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成为致远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大一的职业规划课上,他在“未来理想职业”一栏,郑重写下“大学教授”四个字。

然而,进入大学校园后,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他一度想要转专业,去学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好在他被学院老师劝住了,因为他所学的“生物医学科学”是一个新专业,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

大二时,何欣恒认真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反复请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选择申请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张健实验室,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相关的科研训练。

“当时感觉交叉学科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比单一学科更容易做出成果。”何欣恒回忆道。

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何欣恒选对了“赛道”。在2018年末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国际竞赛(CASP)上,人工智能(AI)模型AlphaFold获一等奖,崭露头角;2020年,升级版本的AlphaFold2再次参赛,一举夺冠;2024年,这个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获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之前,AI早就以黑马之姿,影响着生物医药领域。

基于实验室的多年积累,加上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何欣恒本科期间就独立或参与完成了多个课题。这些工作后来陆续发表在相关期刊上,其中何欣恒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其发表于《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的论文被引次数已超过160次。

“大多数论文是在本科毕业后才发表的,我的研究领域完成论文的时间也确实短一些。”顿了顿,何欣恒笑道,“现在听起来好像很‘凡尔赛’。但老实说,我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做科研。”

当时,实验室里比何欣恒高一级的学长、低一级的学妹都发表了论文,只有他的论文反复被拒,迟迟看不到希望。

这对于一个尚未尝到科研“甜头”的本科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好在何欣恒的心态不错,反复和编辑“争论”,反复修改论文。他后来统计过自己改论文的场合,包括迪士尼乐园、托福课教室、地铁、飞机……这些地方都曾见证过他抱着电脑,眉头紧锁码字的样子。

2020年8月,在被拒9次后,何欣恒终于发表了他作为第一作者的第一篇论文。此时,他已是上海药物所的一名直博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著名结构药理学家徐华强,也跟着青年科学家程曦学到很多知识。

上海药物所不仅拥有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也是国内最早开展CADD的单位之一,有着丰富的计算和实验资源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这里,何欣恒的成长更为迅速。

“边角料”

今年4月,何欣恒因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而小有名气。

在这场吸引了来自全国2763所高校的1507万人的比赛中,何欣恒获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金奖。他作为5位选手代表之一,在总决赛颁奖仪式上进行了个人风采展示。

比赛结束后,何欣恒在朋友圈写“小作文”记录此次的收获,其中有一句“科研圈的边角料也体验了一把小骄傲”。

何欣恒从未回避过他身上的这个话题——论文数量很多,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也有人说过工作创新点不够突出。”何欣恒补充道。

在新药研发中,经常会涉及一个问题,即小分子药物如何识别、结合、调控靶点蛋白。这需要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进行观察,而传统实验的方法往往只能看到某一瞬间的静态过程。

此时,分子对接、动力学模拟等CADD相关方法,能够从不同维度模拟蛋白构象变化、相互作用模式等,帮助解释相关作用机制,进而为发现具有临床治疗潜力的小分子提供一定线索。

对于一个专门做CADD的实验室来说,这不算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对于专注做湿实验的团队来说则不太擅长,因此他们会倾向于和CADD实验室合作,加快项目进度。

读博期间,何欣恒参加了不少类似的合作项目。他往往扮演“乙方”的角色,需要理解合作者的具体需求,然后用计算生物学的方法去实现,还要考虑怎么样把结果与其他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外人听来颇有些枯燥,何欣恒却乐在其中,分析起来总是不自觉忘记时间。他将每一次做模拟分析的过程比喻为侦探破案,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锁定关键线索,进而和合作者找到“罪犯”。

“如果是一个成熟的侦探,很快就能够知道从哪里找线索。”何欣恒笑言。

不孤单

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痛苦在所难免。何欣恒找到一套破解的独特“方法论”。他会化痛苦为动力投入学习,一边读《道德经》《心经》《金刚经》,尝试“参悟”人生。

何欣恒说:“AI的精髓是模型要包含损失函数才能学习,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所言非虚。我觉得我在痛苦、困顿的时候好像更容易学进东西。”

徐华强课题组是出了名的“大神云集”,近年来持续保持年均1篇以上CNS(《细胞》《自然》《科学》)论文的学术产出,并有多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身处“鹤群”,何欣恒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厉害,偶尔也会因为不擅长做湿实验,而觉得与实验室其他人相去甚远。

幸运的是,在读博这条“修行”之路上,何欣恒并不孤单。除了几位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几位关系很亲近的朋友一直陪伴左右。

这些朋友大多也是科研圈里的人,他们常常一起交流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不顺时互相安慰,也互相支招,给焦虑一个出口,再沉下心解决问题。“过两天会发现,前面的问题确实解决了。”何欣恒说道。

当然,还有那个“对的人”。在博士论文致谢里,他专门感谢在上海科技大学读博的女朋友,“感谢她一切美好的品质,希望把生活过成粉色的永生花”。

何欣恒从来都不把生活限定在学习或者科研中。本科期间,他当了4年班长,担任过学校记者团团长、生物医学科学学会会长,还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读博期间,他也担任班长,主持过歌咏比赛等多项活动,并参与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项目,还在不少国内外的AI药物相关比赛中获奖。

课业之余,何欣恒保持着运动习惯,经常报名参加徒步活动。他爱吃美食,在大众点评写了大量评价,浏览量超过了200万。

“这些经历客观来说,对我的发展是有加成的。比如通过科研合作,我能够更了解工业界的需求,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何欣恒说道。

目前,何欣恒已经初步组建起一支共同奋斗的小团队,其中就有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过的伙伴。何欣恒将继续发挥自己在CADD方面的优势,开展AI药物设计和蛋白质动态变化捕捉相关的工作,以期通过开发AI算法,为解决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作出贡献。

到2026年,何欣恒将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但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可以带团队、跟着学生一起做课题的“博后plus”。

(实习生杨雨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25-08-14 第4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