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国际会议资助计划资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斯里兰卡召开。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韩国和德国的专家学者应邀作报告,就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天然产物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全球共性挑战和重大需求进行研讨。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
开幕式上,本次会议主席、南海海洋所副所长、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主任张长生,会议共同主席、卢胡纳大学教授Disna Ratnasekera,会议共同主席、斯里兰卡国立基础研究所教授Lalith Jayasingh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席Saman Seneweera分别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席Saman Seneweera,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M. Iqbal Choudhary,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岳建民,斯里兰卡科技大学校长Veranja Karunaratne作大会特邀报告;接着,56位专家学者就海洋生物、医药卫生、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了大会报告交流,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国际化的学术盛宴。
记者获悉,本次会议主题为“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共建‘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由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斯里兰卡国立基础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协办,由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微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与会人员合影。
?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青年学者学术论坛。论坛上,张长生介绍了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情况。他表示,该中心为中国科学院设在境外的非法人单元,依托南海海洋所建设,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举措。
来自中国、斯里兰卡的9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成果,并与参会的国际知名专家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讨论。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斯方主任Disna Ratnasekera作会议总结,欢迎更多的科学家依托中心平台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共同促进科学家在更广的领域开展合作。
本次会议加强了ANSO成员单位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并提升了ANSO影响力,促进了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共同提升了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