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任波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4
选择字号:
矿井“吃”废“吐”乌金
山东科大陈绍杰团队为“三下”压煤难题解锁安全密码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任波

山西焦煤山煤国际霍尔辛赫煤业公司3801工作面,监控电子屏实时刷新着数据。屏幕上红色的预警线如同一条安全防线,守护着地下百万吨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

跳动的曲线背后,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陈绍杰团队与矿山技术人员联手,历时3年攻克的世界级难题——首次实现在加油站正常营业的情况下,其正下方的矿井离层注浆充填采煤工作面的绿色、安全、高效开采。

这场攻坚不仅为破解“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下)压煤这一国家能源开发瓶颈提供了技术范式,实现了矿井挖潜增效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即边采边充、消耗矸石,更让深埋地下的“沉睡资源”在科技赋能下重焕生机。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曾因储量丰沛无需过多考量“三下”压煤难题,但随着数十年大规模开采,浅部易采资源日益减少。与此同时,固废堆存引发的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破解这两大难题,成为山西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霍尔辛赫煤业的井上下对照图上,3801工作面很大部分区域被红色的保护煤柱线圈了进去。这片埋藏着优质动力煤的区域,工作面中部正上方地面有一座运营中的加油站。稍微有较大的采动影响都有可能引发储油罐泄漏,造成安全事故。

2022年,当山煤国际相关负责人带着难题找到陈绍杰团队时,这位深耕开采沉陷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学者在井上下对照图上圈出了关键数据:煤层平均埋深521米、邻近采空区隔离煤柱40米……这些参数意味着,传统开采技术在这里行不通。

彼时,霍尔辛赫煤业已通过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解决了部分压煤问题,但加油站的特殊性让人犯了难。“加油站受邻近工作面开采影响已经产生了一定变形,且储油罐变形敏感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必须跳出传统开采思路。”陈绍杰回忆,团队第一次现场调研时,他望着远处的矸石山和加油站油价变化显示屏,一个个想法涌出——

“是否可以把矸石等大宗固废变成高效绿色的充填材料?”

“能不能找到保障地表稳定的充填与开采协同测度?”

“能不能在没有矿区沉陷参数的情况下,像油价预估一样提前预测地表移动变形和建筑变形?”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警调控”

陈绍杰团队面临的技术难题非常清晰:一是矿区缺少类似开采条件下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数据,不能提供准确的沉陷预计参数;二是公司希望采出地下煤炭的同时使加油站不受影响、正常营业。

经过思考,陈绍杰团队充分利用矿山矸石和废水等固废,研制了自膨胀注浆封堵材料和凝结可控的多源固废注浆充填材料,充分满足不同工况离层注浆充填工程需求。

2023年夏天,当工作面推进接近加油站下方时,监测数据显示加油站区域的下沉速度和倾斜突然增大。山东科技大学2021级博士生盛守前说,当他们把现场数据汇报给陈绍杰时,陈绍杰在技术讨论会上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注浆量和开采速度不协调,就像开车时油门和刹车没配合好。”

团队连夜制定了“采注协同”的加油站安全推采方案。经过这次紧急攻关,陈绍杰组织团队研讨,“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能每次出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团队结合3801工作面已有数据和相似工况工作面数据,建立了加油站区域的变形超前预计预测模型,实现“数智预警”。

而在施工过程中,陈绍杰和山煤国际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磊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提出最新建议。

通过“数智预警”+“采注协同”模式,3801工作面实现了86.04%的地表减沉率。2024年8月,当工作面最后一矿车煤炭升井后,监测数据显示,加油站储油罐倾斜远低于预警值,其他相关建(构)筑物采动损害低于国标Ⅰ级标准,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一颗种子的力量

2025年春天,3801工作面回采完毕半年后,区域地表移动变形控制良好,加油站全程正常营业——工程成功了。

工程累计释放了165万吨加油站压覆的煤炭资源,消纳了百万吨以上的煤基固废和矿井废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25亿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类似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了范例。”

在总结会上,陈绍杰把功劳归于霍尔辛赫煤业和文龙中美施工方:“没有煤矿公司的专业调度和施工方的细致工作,这个项目就不能如此高效顺畅、精准落地。”

陈绍杰不吝赞美团队的年轻人。“这样的科研项目要求做到精、做到细,全程不能出任何问题。”他顿了顿,指着团队合影补充说:“我们就是要培养既懂理论、懂工程,又能吃苦担当、敢啃硬骨头的人才。这也是科学家精神里那份扎根行业、服务国家需求的体现。”陈绍杰团队里的绝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留在矿山行业继续深耕,“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技术带到更多矿井”。

如今,在霍尔辛赫煤业的新备采面,陈绍杰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正在持续应用。“井下采煤过程产生的矸石等大宗固废经过必要处理后,再次直接回填至井下,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源头治理与井下就地循环利用。从‘煤矸石’到‘没矸石’的破题,是煤炭行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而实验室里,2024级博士生们正在开展新的课题:“如何让这套技术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工况的煤层开采?”

3801工作面从最初的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突破,陈绍杰和团队用一个个扎实的脚印证明:真正的科研就是把 “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每一块资源都不被辜负。

《中国科学报》 (2025-08-04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2025073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中外科学家发现全球最深“化能生命”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