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4
选择字号:
“小柯”秀

 

《免疫学》

携带野生源菌群的小鼠天然免疫反应长期稳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Barbara Rehermann团队发现在携带野生源天然菌群的实验室小鼠中,天然免疫反应多年来保持稳定。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免疫学》。

野生的哺乳动物携带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与宿主共同进化了亿万年。这种微生物群从野生小鼠到实验室小鼠的转移过程,已被证明可以用于临床前的增强人类免疫研究。

研究团队评估了C57BL/6小鼠菌落与自然微生物群的长期稳定性和免疫表型。野生源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丰富度在5年内持续增加,稳定性明显高于实验室小鼠。野生小鼠各器官的髓系细胞增加,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数量和功能增加,这些细胞可以通过共居转移给实验室小鼠。两个临床前模型的免疫读数在整个随访期间保持稳定。这些结果表明,在基础和临床前研究中,携带天然微生物群的野生源小鼠群作为可共享的人类免疫研究模型是可行的。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5.07.004

《英国医学杂志》

冠状动脉病患者抗血栓治疗效果无性别差异

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的Raffaele Piccolo团队研究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抗血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性别差异。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

为评估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抗血栓治疗效果的性别差异,研究团队检索了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从成立到2025年4月报告的性别分层结局随机对照试验,包括缺血和大出血事件,并比较了实验对照组抗血栓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策略,从而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试验框架,评估抗血栓治疗效果中与性别相关的异质性。研究共纳入33项试验,涉及274433名受试者,其中72601名女性。患者入组时间在1999年至2025年间。其中,22项试验的187580名患者中有6018例死亡。强化与非强化抗栓治疗在女性和男性中的全因死亡相对风险相当,无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抗血栓治疗在女性和男性中表现出一致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6/bmj-2024-082974

《自然-光子学》

具有光学活性的宽场光谱成像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Romain Quidant团队研究了光学活性的宽场光谱成像。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光学活性光谱技术,如圆二色性和旋光色散,对于研究分子和材料的手性必不可少。然而,目前的方法往往难以分析非均质和空间变化的手性样品。一方面,光谱技术虽然灵敏,但通常需要大量样品,并只能获得总体平均数据;另一方面,手性成像虽能实现空间分辨,但需要耗时的共聚焦扫描和复杂的仪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推出了一个宽场光谱分辨的光学成像平台。该系统使用偏振敏感离轴全息术同时捕获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分量,实现圆二色性和光学旋转色散图像的单次采集,并消除由线性各向异性引起的伪影。该平台获得的结果与传统圆二色光谱一致。该平台在分析复杂的生物和材料样品上前景广阔。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5-01722-0

《自然-物理学》

毛细力驱动细菌菌落的自组织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Joshua W. Shaevitz团队揭示了毛细管作用能够驱动细菌菌落的自组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物理学》。

在固体表面的附着层上栖息着许多细菌。这些薄膜既存在于土壤、宿主生物体表和纺织品上,也存在于实验室中的琼脂水凝胶上。毛细管作用如何在这些环境中影响细菌的群体行为,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揭示了在细菌周围形成的弯月面会在细胞之间产生毛细力。他们开发了一种实验装置,通过改变毛细力的强度和范围控制细菌的群体行为。

结合三维成像和细胞跟踪与基于智能体的建模,研究团队证明了毛细力能够将杆状细菌组织成密集排列的向列群,并影响它们的群体动态和形态特征。该结果表明,毛细力可能是在部分水合环境中塑造微生物群落的一种普遍物理因素。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5-02965-y

《中国科学报》 (2025-08-04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2025073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中外科学家发现全球最深“化能生命”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