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早期人类走出茂密的非洲森林到达草原,对现成能量的需求促使他们对草本植物产生兴趣,特别是谷物和隐藏在地下的淀粉质植物组织。一项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科研人员领导的新研究表明,古人类在拥有咀嚼这些食物的理想牙齿前,就已经在吃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了。相关研究成果7月31日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称,该研究提供了人类“行为驱动”的首个化石证据,即有益于生存的行为的出现早于适应这些行为的身体变化。
研究人员分析了古人类牙齿化石中的碳和氧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人类食用禾本科植物后留下的。结果发现,古人类远在其牙齿进化到能有效咀嚼这些植物之前,就开始倾向于食用它们。直到70万年后,古人类才长出能轻松咀嚼坚韧植物纤维的较长臼齿。
论文第一作者、达特茅斯学院的Luke Fannin表示,这些发现表明,早期人类的成功得益于在身体受限的情况下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古人类在行为上相当灵活,这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Fannin说,“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行为和形态是同步进化的。但我们发现,行为可以成为一股推动进化的力量,对形态和饮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了包括南方古猿阿法种在内的各种古人类的牙齿,以追踪人类摄入禾本科植物的演变历程。为了进行比较,他们还分析了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类已灭绝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化石—— 一类被称为theropiths的巨型陆生狒狒和一类被称为colobines的小型食叶猴子。
研究人员报告称,在约480万年前至340万年前,这3个类群都从食用水果、花和昆虫转向了食用草。尽管当时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并不适合食用这些坚韧的植物。
研究发现,古人类和这两类灵长类动物有着相似的植物饮食习惯,直到230万年前,古人类牙齿中的碳和氧同位素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两种同位素比率的急剧下降表明,当时的人类祖先鲁道夫人减少了草的摄入,并消耗更多的缺氧水。
对此,研究人员提出了3种可能的解释,并表示,与已知早期人类行为最一致的解释是,后来的古人类能够定期获取块茎、鳞茎和球茎等地下植物器官,其中不仅储存了大量碳水化合物,还有缺氧水。
Fannin说,对于一个数量和体形都在增长的物种来说,从吃草转向摄入这些高能量植物组织是有意义的。挖掘这些地下储备物比狩猎风险小,并且它们能提供更多营养。由于已经有了石器,古代人类可以有效地挖掘块茎、鳞茎和球茎,几乎不必面对来自其他动物的竞争。
“我们认为,开始食用这些地下食物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Fannin说,“我们的祖先可以在一年中随时获取它们。”
研究人员报告称,对古人类牙齿的测量显示,虽然牙齿整体上变小——每1000年缩小约5%,但臼齿变长了。大约200万年前,能人和匠人出现,他们的牙齿在形状和大小上经历了一次突变,更适合食用熟食,比如烤制的块茎。
论文作者、达特茅斯学院的Nathaniel Dominy说,禾本科植物无处不在,随着古人类的牙齿在研磨这些植物方面变得越来越高效,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从这些植物中获取营养。
“人类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古人类做了哪些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事情。这项研究表明,利用草本植物组织的能力可能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Dominy说。(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o2359
《中国科学报》 (2025-08-04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