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研究院科研人员在青藏铁路沿线开展冻土变形观测。西北研究院供图
■冯起
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纪念馆里,一幅幅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科研器具、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他们热爱祖国、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让我深深感动。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也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的前身之一兰州沙漠研究所,曾在“两弹一星”事业中承担重要任务,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兰州沙漠研究所杨根生等4名老前辈踏入罗布泊荒原,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地形图编制工作,为“两弹一星”试验提供精准的地理数据。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坚韧的毅力,他们利用简陋的工具,顶着烈日,忍受着风沙侵袭,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这片土地。白天,他们穿梭在沙漠与戈壁之间,仔细观察地形地貌,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地理特征。夜晚,他们在简陋的帐篷里,借着微弱的灯光整理数据、绘制地图。冒着核爆后辐射的危险,他们利用人工手段勘测了整个核试验靶场地形。正是有了这些前辈们的付出,才有了“两弹一星”试验的成功,才有了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的底气。
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建成通车。作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修建的一级铁路干线、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其沿线沙漠化问题曾一度威胁铁路正常运行。西北研究院老一辈科研人员随之投入包兰铁路治沙工作中。他们深入沙漠腹地,反复试验、不断探索,成功研发无灌溉条件下的植物固沙模式,创新建立“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沙害防护体系,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包兰铁路治沙的成功,不仅为我国的沙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体现了西北研究院科研人员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长期以来,西北研究院人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开发西部,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在冻土工程研究领域,我们引领国际冻土工程学科发展,创造性提出主动冷却、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冷却地基新思路,开展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维持关键技术研发,成功应用于青藏铁路等高海拔区重大交通工程。
在冰冻圈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开创中国冰川事业,创建冰冻圈科学学科体系,主持完成我国3次冰川编目,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冰冻圈的影响;破解冰雪赛事制雪、储雪技术难题,为北京冬奥会举办提供科技支撑。
在风沙灾害防治方面,我们提出不同时空尺度风沙灾害形成理论,构建点线面风沙灾害防护体系,相关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敦煌莫高窟、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及科尔沁沙地的风沙灾害防治。
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服务方面,我们构建生态-水文-服务价值监测体系,相关成果支撑祁连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建设。
在生态农业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培育方面,我们获得我国首个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百合新品种“中百1号”,培育具备优良雪花性状的肉羊新品种“黄三角肉羊”。
西北研究院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在抢占寒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本报记者叶满山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5-08-0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