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3
选择字号:
孔洁:20年,在星辰大海中坚守自己的方向

 

孔洁在“天问一号”能量粒子分析仪飞行件交付前留影。近代物理所供图

■本报记者 叶满山

“在大西北坚守的20年里,幸福对我而言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每一次攻坚克难后的满足与喜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研究员孔洁如此诠释她的幸福观。

从贵州到兰州

孔洁出生于贵州毕节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孔洁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

2006年,孔洁从贵州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了保研资格。她决定前往兰州,加入近代物理所。当时,她对研究所并不了解,只是单纯被那里的大科学装置——重离子加速器吸引。

“我就想看看那个传说中的重离子加速器,亲身感受大科学装置的魅力。”孔洁回忆道。

初到兰州,孔洁就被近代物理所特有的科研氛围吸引,而初见大科学装置带给她的震撼至今难以忘记。没过多久,她就融入了这里,从基础实验到复杂理论知识,她感觉自己“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充实。而大科学装置的魅力也让她坚定了毕业后留在兰州的选择,并坚守至今。

暗物质探测的艰辛历程

2011年,孔洁接到了参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研制的任务。“能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我感到无比激动。”孔洁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她科研生涯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国内在暗物质探测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难度大、经验匮乏,而孔洁所在的团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那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都像上了发条,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到深夜。”孔洁回忆道。

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设计出能够满足航天要求的探测器。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孔洁和团队成员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无数次模拟实验。他们从原理样机开始,一步步迭代设计,最终成功完成了1/4样机的研制。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1/4样机在经历了国内外多地辗转实验后,突然出现了电流异常跳变的问题。团队进行了上千次的测试和分析,却始终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这像一块巨石压在团队成员身上。孔洁至今还记得那些深夜,自己不停在脑海中比对设计图纸和测试数据,一旦有新的想法和思路立刻起身打开电脑仔细核查和记录。通过多次讨论和反复试验,他们大胆设想是连接器出了问题。于是,他们人为制造连接头接触不良的情况,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在实验室里,试错是常态,但工程中绝对不行。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孔洁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他们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当时,首席科学家笑着对她说:“孔洁,没想到你们团队这么快就追赶到第一方阵来了!”

“我们做的设备虽然在地面上经过了无数次的测试和验证,但一旦进入太空就再也无法维修了,因此它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和超长的使用寿命,这让整个团队如履薄冰,也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孔洁表示,这次研制任务的成功证明了西部研究所的实力。

“天问一号”的关键突破

如果说“悟空”号研制是孔洁科研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考验,那么“天问一号”能量粒子分析仪的研制则是她在科研道路上攀登的又一座险峰。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项目的技术难度极大,对探测器性能的要求也极高。“当时,国内几家单位因技术难度太大都望而却步。”孔洁说。

但孔洁选择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团队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在探测器读出电子学方法方面大胆创新。对于创新技术方案,合作单位曾有质疑的声音,但孔洁团队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进行机理分析和仿真演算,迅速构建测试平台,用扎实的数据回应质疑。

孔洁表示,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了团队的技术攻关能力,也磨砺了大家的心理素质。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团队最终成功攻克并验证了关键技术,为能量粒子分析仪的成功研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020年7月24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上,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作为首个开机的科学载荷,成功传回珍贵的深空探测数据。那一刻,孔洁感到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她说:“过去我们国家没有深空探测的设备,只能分析其他国家的‘二手数据’。现在,中国也可以向国际分享深空科学数据了。”

“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孔洁认为,正是近代物理所这样的平台,为她的成长提供了机会,让她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大西北坚守的20年,孔洁失去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但她却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战友。

“科研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在孔洁看来,科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她相信,只要在星辰大海中坚守自己的方向,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中国科学报》 (2025-07-2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