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3
选择字号:
锚定“下一代”高标准冷却液,统一何以为、以何为?

 

李嘉 统一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踏入统一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统一)那座30多年的办公楼,一种年代感扑面而来:地砖陈旧,没有电梯,墙壁和吊顶也早已不符合这个年代的审美。进入一间稍大的会议室,就连办公椅都“风格各异”,哪个年代的都有。据说,在统一“能修就不换新”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统一为何如此“抠门”?省下的钱都花在了哪里?

省下来的钱很多花在了研发上。统一平均每年要拿出2000万元专门投入研发,已持续投入了6年——这对于一家中型传统生产企业是不可想象的。更难以想象的是,统一没有专门的研发大楼,它的研发大楼就“藏”在工厂车间里,占比超11%的研发人员也长年工作在一线,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通过坚定践行“低碳战略”和不断在油液技术领域投入研发,统一不再只是一家“润滑油企业”。如今,统一的产品触角已延伸到新能源冷却液、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等领域。在新发展阶段,统一锚定“新一代高标准冷却液”的研发生产,致力于为“核心流体时代”提供解决方案。

近日,在两把铁质四脚凳上,《中国科学报》与统一总经理李嘉展开了一场访谈。

从“润滑油专家”转向“综合热管理解决方案提供者”

《中国科学报》:统一最近刚刚发布了一系列“下一代”高标准冷却液,面向六大场景提供解决方案。统一为何要切入“下一代”高标准冷却液赛道?

李嘉:我们洞察到高温、高压、高负荷的时代即将到来——更高的机械热能、更密集的新能源散热需求、更极端的气候工况,使得润滑与冷却技术愈发关键,已成为保障各系统高效、稳定、绿色运转的“核心流体”。

因此,当市场普遍将冷却液认知局限于汽车防冻液时,我们已从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和算力革命对散热效率的极限需求中,预见到冷却液需求从“防冻防沸保护”向“安全与能效重构”升级。

不过,我们虽然将产品定义为“下一代”高标准液冷,但我们认为,这将会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配”。

《中国科学报》:在“进军”新能源和算力等领域前,统一做了哪些技术准备?

李嘉:新能源汽车、储能、数据中心、超级充电桩等不同场景散热逻辑完全不同,通用方案难以落地。为此,我们构建了双重技术引擎,实现一业一策随需而研。

在新能源领域,统一主导制定了国标GB29743.2《电动汽车冷却液》,推出电导率低于100微西/厘米(仅为燃油车冷却液的1/30)且600℃下“零秒燃烧”的NE100冷却液,直击电池热失控痛点。在算力领域,统一自主开发了浸没式冷却油产品,使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05以下,可用于超高密度大功率机柜的冷却。

目前浸没式液冷技术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门槛高,许多企业自研自配,市场发展略显混乱。为此,统一已制定并发布6项标准,正在制定第7项标准,期望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这种转型并非抛弃传统润滑油技术优势,而是将三十余年油液技术积淀转化为解决新兴场景痛点的能力,实现从“润滑油专家”向“综合热管理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战略延伸。

《中国科学报》:在当前的算力革命中,浸没式液冷正从储备技术逐渐走向场景应用。统一的浸没式液冷方案是如何获得行业认可的?

李嘉:统一践行低碳战略多年,甚至早于“双碳”行动提出的时间。许多企业会觉得低碳行动会拖慢企业效率,降低产品性价比。但负责任地说,在统一,低碳已经成为品牌属性,它带动了产品性能的提升、价格的降低。可以说,低碳、性能、价格这三点,统一都做到了。

具体到统一的浸没式液冷方案,行业认可源于三重突破:标准引领、性能卓越、全链降本。

我们在标准引领方面,主导了《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技术规范》等编制,并获得了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ODCC)与绿色数据中心联盟双证书;在产品性能方面,核心产品较国际品牌热管理效率提升30%,可适配国产芯片极端散热需求;在成本方面,统一通过采用生物基基础油等技术手段,使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降低50%。

《中国科学报》:液冷技术的普及曾受制于高昂成本。统一是如何实现成本优势的?

李嘉:我们以规模化生产与循环利用技术打破成本困局。

统一的浸没式液冷方案初期投资仅为国际品牌的70%,且冷却液可循环使用10年以上,综合成本下降40%。同时,凭借“双碳”标签,用户可享受地方绿色信贷与税收减免,投资回收期缩短至3年。

统一这种“低碳低价”的形态,颠覆了液冷市场“高碳高价”的认知,将液冷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我们有一个口号,就是要让每一瓦算力,都流淌着“绿色血液”。

“AI+经验”革新技术开发范式

《中国科学报》:统一的冷却液产品覆盖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多个领域,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统一是如何实现产品矩阵的体系化开发的?

李嘉:新能源汽车冷却液需要低电导率特性,防止高压电气部件短路起火,同时需要优异的防火安全特性及良好的散热能力,以确保电池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在储能领域,冷却液需要满足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在浸没式数据中心的领域,需要优异的绝缘和散热能力,能满足高速信号的传输特性,以及与服务器及机柜中各种材料的良好兼容性。

统一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全链路研发体系,基于我们对冷却液配方和不同场景下的技术要求的深入理解,借助人工智能(AI)智能研发系统,开发出系列产品。

《中国科学报》:统一的技术开发有一大“法宝”:叠加“AI+经验”的“智能流体大脑”。请介绍这一智能辅助开发范式及其对研发能力和效率提升的效果。

李嘉:“智能流体大脑”是统一驱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引擎。

我们通过熔炼近十年积累的28万组配方数据库、原材料特性图谱及实验失败案例库,构建了“材料-性能-环保-毒性”等多维关系矩阵。有了“智能流体大脑”,每种流体都由超过50项关键参数建模,可组合超千万个方案。

这意味着,研发流程已经重构。传统的冷却液配方,需要在实验室持续近两个月试配,现在只需要数分钟,就能完成配方验证。例如,NE100冷却液的阻燃配方优化,传统方法需138轮实验,AI系统仅用17分钟输出最优解,效率提升400倍以上。

同时,AI系统拥有“自优化机制”。系统每周执行1500次自学习训练,训练内容包含优化成本、性能、碳足迹等。现在,我们的单次配方开发周期缩短50%,实验能耗降低52%,研发效率提升50%,月均产出3个创新配方,相当于传统模式下,半年的产出。

《中国科学报》:在液冷方案上,统一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嘉:统一植根于中国市场,对本土数据中心各种环境非常了解,我们的方案更贴近国内客户需求,且能够快速迭代优化。此外,我们理解的液冷解决方案不单单是提供液冷媒介,而且提供从基础液体研发到应用技术支持的全链条服务,我们能够保证方案灵活性与成本竞争力。

冷却液要“安全无毒、对健康友好”

《中国科学报》:最近统一提出,冷却液要“安全无毒、对健康友好”。为什么?

李嘉:我们认为,人体接触场景下,冷却液必须无毒。

在日常场景中,大家对冷却液是否“安全无毒”缺乏感知,其实不然。比如,空气能采暖的冷却液普遍添加亚硝酸盐,有潜在毒性风险,给儿童、孕妇、宠物等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中国科学报》:统一有哪些技术、经验上的开发,实现产品安全无毒的高标准?

李嘉:统一对安全无毒和环境友好的追求体现在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首先是源头把控。在传统基础液的选择上,我们用更安全、低毒性的丙二醇替代工业乙二醇;添加剂,我们选用经严格评估的无毒有机添加剂;着色剂的选择也采用无毒染料,确保即使长期接触或意外泄漏,也不会带来健康风险。同时,我们在配方设计之初就严格筛查并排除了常见的13类高风险物质,确保从源头上杜绝潜在危害。

安全环保的理念不仅体现在配方上,更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我们的产线采用全封闭、高度自动化的管道系统,最大程度减少物料暴露和人为污染;日常生产中我们采用三级反渗透水调和工艺,预防水垢和细菌滋生,保障冷却系统长期高效运行。同时,我们遵循严格的环保管理措施,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

当然,实现“安全无毒”不能只靠承诺,必须靠检测数据支撑。我们对每一批次产品都进行极其严格的检测控制。这包括进行专业的无毒试验,确保产品即使误接触或误食,风险也极低。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对产品进行生物降解性测试。这意味着,即使冷却液在使用后或意外进入环境,也能在自然环境中较快地分解。

“希望市场能重新认识统一”

《中国科学报》:在冷却液行业标准制定中,统一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李嘉:统一深度参与了中国冷却液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多项关键标准的核心起草者和技术推动者。我们参与覆盖了标准制定的全链条环节,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设备及设备应用的标准。我们积极参与制定与冷却液应用紧密相关的设备技术规范和系统运行标准,比如在浸没式液冷领域,统一深度参与了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储能电池集成式液冷设备技术规范》、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液冷超充桩技术要求及安装规范》等标准的制定,明确了冷却系统架构、关键设备要求以及安全运行参数,确保冷却液高效、安全地发挥作用。

二是产品标准,这是标准体系的核心。统一是多项冷却液国家强制标准(GB)、行业标准(行标) 和团体标准(团标) 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在产品标准中,我们致力于定义产品的核心性能指标、安全边界和质量要求,为市场提供清晰、统一的产品质量评价依据,引领行业技术升级方向。

三是试验方法标准。如何科学、客观、可重复地评价冷却液的性能至关重要。统一在测试方法论的标准制定上投入巨大,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关键的试验方法标准,规定了各项性能指标的具体测试流程、设备要求、环境条件和结果判定准则。

四是实验方法中测试标准部件的标准。这是标准体系中的“基础设施”。为了确保试验方法标准的落地和测试结果的精准可靠,统一化的测试标准部件或耗材必不可少。

这种全链条、系统性的投入,离不开长年的技术积累和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我们也致力于推动冷却液行业向更规范、安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报》:统一依赖科技驱动、协同创新实现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这一进程中,你们最希望打破的“市场偏见”是什么?

李嘉: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最迫切希望打破的一个市场偏见就是,“传统石化企业就是卖基础化工产品的,缺乏核心科技含量”。

今天的统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热管理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公司。我们在冷却液领域,特别是在面向未来的浸没式液冷、新能源热管理等领域所做的突破性工作,正是这种科技驱动转型的最好证明。我们希望市场能重新认识统一,看到我们在科技创新上的持续投入和显著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25-07-23 第3版 领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