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制图
■本报见习记者 蒲雅杰
正值中小学暑假,放假在家的日子里,过多使用电子屏、不规律作息、较少的户外活动……孩子们的双眼正悄然承受着巨大压力。
曾经,戴眼镜还是“长大以后”的事,如今却逐渐成了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标配”;到了初高中后,已有不少孩子沦为“老近视”。
然而,近视绝非只是“看不清黑板”这么简单。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甚至会带来不可逆的失明风险。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儿童近视精准防控与数智发展”专题论坛上,多位专家发出呼吁,防控近视必须“从娃娃抓起”,用科学理念和实际行动切实守护孩子们的“睛”彩“视”界。
“高位流行、重度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陶芳标指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高位流行、重度发展”的严峻态势。虽然近视在全球人群中普遍存在遗传易感性,但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近视高发的“重灾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近一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52.7%,其中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近视率分别达80.5%、71.1%、35.6%,6岁儿童的近视率也已攀升至14.5%。
在这庞大的近视群体背后,还有一个更令人担忧的趋势——约有10%至15%的高中生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
“如果说普通近视只是冰山一角,那么高度近视则是潜藏水下的巨大隐患。”陶芳标指出,高度近视往往会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眼底病变等病理变化的风险增加,一旦出现视网膜脱落,甚至还有致盲风险。
除了“重度发展”,近视还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过去青少年近视的高发年龄段集中在小学三四年级,如今却前移至一二年级。”陶芳标指出,保护好6至8岁儿童的“远视储备”,其核心是“抓早”“抓小”。
新生儿的眼球通常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到12至15岁左右逐渐变为正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儿童的远视度数处于正常范围内,例如6岁时远视150至200度,这种生理性远视有助于延缓或减少近视的发生。医学界将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
如果孩子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提前消耗完远视储备,则极易发展为近视。他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远视储备就像一笔银行储蓄,用得太快,未来就容易‘透支’。”
“防”是首要,“控”是关键
近视防控,“防”是首要。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邹海东表示,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相关预防药物或光学设备的受试者,与不采取任何技术手段的对照组相比,近视发生率减少约10%至40%左右。然而,近视的发生还涉及心理学、环境学、行为学等多重因素,目前没有任何技术手段可以完全阻止近视的发生。
同时,邹海东补充,近视与遗传密切相关。现有研究显示,约20%的近视病例与基因遗传密切相关,因此有遗传风险的青少年应尽早进行防控。
“近视前期是指视力在负50度至70度之间的过渡阶段。虽然此时孩子尚未出现明显的近视症状,但离近视仅‘一步之遥’,需引起高度重视。”常规筛查通常在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进行,但邹海东建议提前至更早年龄段,以便更好准备和应对。
一旦近视发生,“控”成为关键。邹海东介绍,现有手段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药物治疗、佩戴功能性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以及最新的低强度红光疗法等,其延缓近视进展的比例约为20%至60%。
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为近视筛查与管理带来了新尝试。例如,在上海多个社区医院,正在试点“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该中心配备了全自动视力检查仪、电脑验光仪及免散瞳眼底照相机等设备,使用者可全程自助完成眼健康筛查,检查数据在经过质量控制后上传至眼健康信息系统,并由AI软件进行智能分析与在线诊断,实现从筛查到评估的无缝衔接。
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
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军看来,近视防控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0至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远视储备逐渐消耗的过程。马军指出,家长应尽量避免这个阶段的孩子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减少其远视储备的消耗,即使到了3岁以后,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总时长也不应超过1小时,且越少越好。
进入小学后,青少年的学习任务加重,近距离用眼时间显著增加。在这个时期,家长和学校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引导孩子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例如,平时应保持正确坐姿,不在强光下、躺着姿势下及移动环境中阅读,遵循“20-20-20”原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休息20秒,利用这20秒向20英尺(6米以外)的地方远眺,让眼睛休息一下。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出现近视,此阶段的重点是减缓近视度数的增长,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对此,马军建议,面对升学压力带来的高强度学习,更要注意劳逸结合,保障足够的睡眠时间及适当运动。
在许多近视防控措施中,马军表示,户外活动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异常增长,从而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每天能保证2至3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能有效预防近视发生,还能使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注意力和课堂表现。”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陶芳标的赞同。“要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走进阳光。”陶芳标呼吁,“家长们不妨适当减少开车接送的次数,哪怕只是陪孩子们走一段路也好。”
《中国科学报》 (2025-07-16 第3版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