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牧业可能导致动物病原体在人类中传播。 图片来源:CihatDeniz
大约6500年前,欧亚大陆各地的狩猎采集者开始定居下来并以畜牧为生,而动物的疾病也随之而来。一项针对古代病原体的大规模分析表明,人类在转向畜牧业的同时,也成为了致病微生物的宿主,例如引发鼠疫和麻风病的病原体,而这些微生物此前仅存在于动物体内。这项研究7月9日发表于《自然》。
论文通讯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的病毒学家Astrid Iversen表示,直到这次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后,人类从其他动物身上感染的人畜共患病才真正成为一个问题。
“这个观点并不新颖,但他们用数据证实了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病毒学家Edward Holmes表示。Iversen补充说,考虑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互动及侵占动物栖息地的情况,这些研究结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据估计,每年约有10亿人感染人畜共患病,数百万人死亡。近2/3的新发疾病源于人畜共患病。
Iversen等研究人员曾在古人类遗骸中寻找病原体。2017年,他们决定扩大搜索范围。研究人员从在欧亚大陆发现的1313个古人类骨骼和牙齿的血液残留物中提取DNA序列,以搜寻微生物基因组的迹象,时间跨度达3.7万年。“这项工作的规模相当惊人,是一项技术杰作。”Holmes表示。
最终,研究人员鉴定出5486个来自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DNA序列。其中大多数物种一直生活在古人类的口腔或环境中,但也有一些传染性病原体在人类和其他动物间传播。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仅在距今约6500年或年代更晚的遗骸中被检测到,并在距今约5000年的遗骸中达到峰值。此时的欧亚大陆,人类社会正在从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基础的生活,向饲养牲畜的生活过渡。
大约5000年前的另一个变化是草原地区的人群向欧洲迁徙。他们学会了驯马,发明了牛车,并开始放牧。这些游牧社群能够长途跋涉,并与他们的牲畜生活在一起。
Iversen指出,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给病原体提供了从动物“跳跃”至人类,并在人畜之间快速传播的机会。她还表示,游牧者的饮食中富含肉奶类动物制品,这可能促进了病原体的传播。
在这种转变之前,人畜共患感染在狩猎采集社群中可能只零星发生过。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Martin Sikora认为,该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感染风险大幅增加。例如,导致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1500年前首次集中出现在7个斯堪的纳维亚人中。当时,松鼠皮毛贸易兴起,而松鼠和人类都可能感染这种细菌。因此,尽管类似症状在其他人群中也有记载,但该研究表明贸易促进了麻风病的传播。
Sikora希望扩大地理范围和时间尺度,对在古人类遗骸中发现的更多古代病原体进行测序。由于此次研究侧重于血液中高剂量存在的病原体,一些含量较低的病原体可能被遗漏了。Sikora确信还有更多病原体有待发现。(王体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92-8
《中国科学报》 (2025-07-16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