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首要的是交流沟通 |
|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赵广立/摄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见习记者 赵婉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在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活动期间,与《中国科学报》进行了交流。她表示,作为中德两国科学院的成员,她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科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
《中国科学报》: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你在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中,参与了哪些重要学术活动或咨询评议工作?
科瑟-赫英郝斯:来到这里,我扮演着三重角色。我首先代表德国国家科学院参加此次盛会。其次,正如你提到的,我也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作为两国科学院的成员,我在努力促进两国科学院间的国际合作。
“科学与未来”研讨会就是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共同倡议发起的。该会议于2018年启动,2019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会议,主题为“一切源于基础研究”。第二届会议于2024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主题为“通往碳中和之路”。我们进行了多次代表团互访,我很荣幸能与同事一起在德国牵头发起这一系列的研讨会。
《中国科学报》:作为燃烧化学领域的杰出专家,你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燃烧化学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要应用?
科瑟-赫英郝斯:我们通常将传统燃烧与化石资源,如石油和煤炭等联系在一起。如今,由于全球变暖和必要的减排措施,燃料的范畴随之发生改变。我们需要更高效、更优质的燃料,优化的工艺,更完善的流程监测,并且必须理解从分子到工艺,再到排放的所有机制,以及燃料分配和经济学,因此一切都是新挑战。
实际上,在能源与工艺转型中,我们受益于燃烧学科数十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并学会了运用它们。例如,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并研究了那些难以电气化且需要燃烧热的工艺。这并不是只针对私人汽车领域,像合成氨、开发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都为燃烧研究提供了大量机会。
《中国科学报》:你在交叉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能否谈谈在燃烧化学领域,如何更好促进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科瑟-赫英郝斯:交流沟通是最重要的,不能只停留在“了解”其他学科,大家必须聚在一起分享观点、视角、多学科背景的知识,并得出结论。我认为这正是此次“可持续发展与开放合作:科学共同体的责任”国际研讨会的部分意义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25-07-04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