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建筑》,[英]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著,陈珏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定价:68元
■马国馨
近日,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天际线丛书”,其中有一本《动物建筑》,作者是英国建筑作家、摄影师、视觉艺术家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多布拉什切齐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学、城市未来学、地下空间等,除了《动物建筑》外,他还有《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地底的世界 :探索隐秘的城市》等作品在国内出版过。
《动物建筑》以昆虫、飞鸟、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等30种动物为例展开调查研究,结合城市、建筑设计、文学、摄影及艺术作品,提出了涉及人、自然、动物、环境的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探讨了仿生建筑的灵感来源,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二者如何共存等问题,对读者特别是规划师和建筑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仿生建筑的灵感
古罗马时期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认为,“人类建筑的进化只是动物世界中已存在构造的延续和发展。”马克思也说过,“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
马克思这个结论的后半句并未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同,他们认为我们对于动物感知世界和适应环境的方式、它们的生活方式和营造逻辑还不够了解。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揭示动物生存、生活、筑巢等特点,给规划师和建筑师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这就是建筑师和规划师们很早就注意到的、我们常说的仿生建筑。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建筑界的著名人物,包括高迪、莱特、柯布西耶、卡拉特拉瓦、赫尔佐格等,他们从动物的身体结构、营造方式,从蜂巢、洞穴、蛛网、鸟窝、贝壳等方面汲取灵感,从群体到单体、从构造到材料、从功能到造型,创作出了很多有名的建筑。比如,圣家族教堂、理查森住宅、马赛公寓、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北京鸟巢体育场等。
另外,各国也有许多直接模仿乌龟、鱼、大象,甚至白蚁等动物形象的卡通式建筑,我国也有一些建成的实例,但很少得到肯定。一般说来,在仿生建筑中,造型、结构、使用功能上的仿生是为人们所认可的,尤其是在结构体系、受力方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仿生,似乎更受设计师青睐。
“人类世”的到来
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与自然、生物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如何处理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这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人类活动本身就是改造自然,所以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破坏环境的可能。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经破坏了历史环境,扰乱了生态系统。
因此,有专家认为,一些明亮、光鲜的超级建筑物变成了“世界的毁灭者”,变成了“本质上具有破坏性的艺术”。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统治已给其他生命形态,特别是动物,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光亮的幕墙造成鸟类的死亡。更有甚者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已经进入地球历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与前五次不同的是,这次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那么人类也会与其他生物一起消亡。
如何使我们从“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中跳脱出来、向动物敞开大门,这种被称为“后人文主义”的思想正挑战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世界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经消亡了68%,地球生命力指数平均下降超过一半。2020年《自然》期刊发表了一项惊人的研究,证实了人类已开启了地球主导力量的新纪元,也就是“人类世”到来了。这项研究显示,人类制造的物质总量首次超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质量,后者约为1.1万亿吨。
我们确实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人工环境,但是这个世界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很多动物的食物来源消失了,生存环境恶化了。只有在自然遭到严重破坏时,我们才会开始重视自然。所以能否承认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平等存在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当然,从最早的“罗马俱乐部”到联合国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都曾提出“我们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一个转折点”“要拯救唯一的地球”。此后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大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宣言和宪章,同时,对如何保障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基本单位的完善,如何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从而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的规律、保证彼此间的平衡,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比如,我国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4年全国已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人与动物如何共存
本书的重点是人与动物如何共存。因为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很不一致,在如何对待各类动物上有着不同特性、不同级别的重视度和不同水准的处理方式,且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
首先是珍稀动物。这是“最高级别”,如我们对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动物的保护,有一系列的法律和特殊设施加以保证。除了专门的保护以外,在大型水利工程设置鱼类洄游通道,在公路和铁路上为动物迁徙留出专门路径,都是很有实效的做法。
其次是宠物和驯化动物。据2012年统计,在美国8250万个家庭中,养宠物的家庭比例为68%,宠物数目为1.65亿。各种宠物的比例如下:狗46.7%,猫37.3%,淡水鱼12%,鸟类和小型动物分别为5.7%,爬行动物4.6%,马2.3%,咸水鱼1.5%。并且,44%的家庭拥有两种宠物。在宠物身上的消费由1994年的17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55亿美元。另外,一些驯化动物,如马、牛、猪、鸡、鸭以及水生的鱼、虾、蟹、贝类等,都需要专门的饲养场所,像马厩、牛棚、猪圈、鸡舍、网箱等。人们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和食物,以保证它们为人类更好服务并提供更多产品,这中间包含了很多功利成分和商业化因素。
再次是大量的野生动物。对于这些鸟类、昆虫、水生动物等,我们的关注就显得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了,常常是采取一些事后补救措施。如过去的北京古建筑上,常有大量雨燕飞落,但考虑到对古建筑的保护,就加上了金属网。后来考虑到雨燕是动物与古建筑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又拆除了金属网。当前增加绿化、设置口袋公园等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环境,但在如何为各种小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使其与人类更亲近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最后,在人和动物的复杂关系中还有很多需要理性对待的矛盾。例如有的地方野猪大量出没,就需要猎杀一定数量的野猪。又如老鼠、蟑螂、蝙蝠、蚊虫和食人鱼等对人类有危害,会传染疾病,可以说是有害无益的动物,但其繁殖力特强,已被证明根本无法灭绝。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是有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
《中国科学报》 (2025-05-16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