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药学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北大医院药剂科承办的首届京健会药学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0周年药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
与会专家从传统药物到前沿技术的攻坚、从药品管理到健康服务的转型以及医院药学服务的突破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强表示,纳米药物作为多功能给药体系,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需兼顾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他带领的团队长期围绕纳米药物制剂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靶向递送、口服吸收优化,涵盖难溶药、大分子药、抗肿瘤药等,在分子药剂学作用机制解析与新型释药系统开发中形成系统性布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高蕊表示,当前,中医药评价体系正迈向标准化与国际化,从证候量表研制到安慰剂模拟技术,从真实世界研究平台到国际标准制定,中医特色的临床研究评价体系有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循证医学时代,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与临床试验三结合的评价体系,对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起到示范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表示,“元医院”是一种新概念,其综合多种数字技术,将实体医院数据化,构建虚拟空间,用户借助设备能开展虚实融合的医疗活动。“元医院”涵盖元诊室、元病房、元手术室等,具备全要素数字化、决策智能化、服务无界化特征。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授高星认为,当前我国药学服务面临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和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滞后、应急药物储备不足、中西医融合机制亟待完善等挑战。未来,我国需构建覆盖基础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疾病管理、应急响应、安宁疗护等环节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落实“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将药品保障经验与全球健康治理需求结合,实现从药品管理到健康服务引领的转型,为应对人类健康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左笑丛表示,随着国家制度设计与医院重视程度提升,药师队伍正逐步融入临床核心。她介绍了湘雅三医院药学学科形成的特色发展路径,特别提出临床药师专科化发展是融入医疗团队的关键。通过明确专业方向,药师得以与医生平等对话,成为多学科诊疗的核心成员。
安徽省立医院主任药师姜玲认为,药学服务应贯穿慢性病药物治疗与管理的全过程。此外,互联网技术与居家场景成为药学服务新阵地。居家药学服务模式为药师入户开展药物重整与用药教育提供了新路径;线上管理平台实现患者从入院到随访的全流程用药监控。同时,药学科普也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主任张毕奎介绍了药学部承担着药品供应、调配等基础药学服务,以及治疗药物监测、药学门诊、住院药学监护等临床药学工作,还负责新药早期临床研究、药动学研究等,拥有一系列省级和国家科研平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周颖表示,通过医教研协同,北大医院在老年用药管理、肿瘤精准治疗、儿童神经系统药物等领域形成特色服务,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整合资源,实现从临床问题发现到科研技术突破再到成果普惠的闭环,为慢性病精准用药提供了从临床实践到科研创新再到转化应用的立体化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