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李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1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
揭示2023年土耳其双震发震机制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李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志、邱强、林间等和云南大学研究员裴顺平合作,研究揭示了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双震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王志表示,土耳其地处复杂的板块边界,东安纳托利亚断层和死海断层在此交会,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2023年2月6日,该地区在9小时内发生了两次7.6级以上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全球关注。然而,其双震发震机制尚未明确。

研究团队利用215906组高质量P波和S波走时数据对,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成功获取震源区的纵/横波速度、泊松比、饱和度和孔隙密度结构。研究发现,第一次7.8级地震发生在阿拉伯板块内低孔隙度、低流体饱和度的脆性构造带,利于超剪切脆性破裂;第二次7.6级地震则发生在安纳托利亚板块内高孔隙度、高流体饱和度的韧性构造区域,表现为亚剪切破裂行为。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地震使Çardak断层法向应力显著降低并激活该断层,促使饱和流体沿断层及裂缝侵入断裂带,增加流体孔隙压力,触发第二次地震。

该研究首次从多物理参数角度揭示了土耳其双震差异化的发震机制,明确流体侵入在第二次地震触发中的关键作用,为地区防震减灾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266-5

《中国科学报》 (2025-04-21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23.8%
揭示DNA损伤应答过程中染色质松散新机制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