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团队,报道了锌指转录因子Casz1在听觉毛细胞(HC)命运稳定与生存维持中的双重作用,并解析了Casz1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为探索基因操纵修复听觉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哺乳动物的声音感知依赖于耳蜗中的内毛细胞(IHC)和外毛细胞(OHC),它们顶部都具有静纤毛结构,其中OHC通过改变细胞长度发挥声音放大器的作用,IHC则是主要的声音感受细胞,与螺旋神经节形成突触连接。
全球约1/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由遗传突变、噪声及耳毒性药物等导致的HC死亡是导致感音性耳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研究OHC和IHC命运决定和维持存活的分子机制,对帮助耳聋患者恢复听觉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发现,Tbx2是IHC命运决定、分化和命运维持的关键转录因子,Insm1和Ikzf2则对于OHC的命运维持、存活和功能至关重要。然而,人们对耳蜗前体细胞最终如何发育为OHC和IHC的精确基因调控网络还知之甚少。
研究团队发现Casz1在胚胎晚期直至成年IHC中一直高表达,但只在胚胎晚期和幼年期OHC中瞬时表达。在条件性Casz1敲除小鼠中进行的实验表明,胚胎期缺失Casz1后,IHC可以正常产生,但其细胞命运状态变得不稳定,开始表达OHC基因并逐步下调IHC基因,最终完成IHC向OHC的命运转变,产生一类OHC样细胞。而出生后条件性敲除Casz1,IHC的发育不受影响或者受影响很少,表明Casz1的核心作用在胚胎阶段,如同“守护者”一般,防止IHC转变为OHC。在OHC中,Casz1的主要任务是维持OHC存活。尽管失去Casz1的OHC能够完成早期发育,但随着小鼠成长至成年,这些细胞会不可避免地开始死亡。由于OHC和IHC的异常,条件性Casz1敲除小鼠最终表现出严重听力障碍。
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转录因子Gata3是Casz1的重要下游效应分子。在早期条件性敲除Casz1的IHC细胞中,Gata3显著下降,而在条件性敲除小鼠的IHC中回补Gata3,可以有效抑制异常情况,并缓解OHC的死亡表型,最终部分恢复小鼠听觉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Tbx2对Casz1发挥上位调控作用,过表达Tbx2能彻底阻止早期条件性敲除Casz1的IHC细胞向OHC转分化。研究还显示,Casz1敲除介导的IHC向OHC的转分化过程并不一定要完全重复OHC正常的发育轨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do4930
《中国科学报》 (2025-02-1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