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0
选择字号:
华东理工大学
超分子化学回收助力绿色塑料循环利用

 

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知名大师客座教授伯纳德·L·费林加与该校教授张琦、曲大辉团队合作,提出一种面向动态聚合物的“超分子化学回收”新思路——将聚合物定量、高效、低碳转化为晶态单体,所得单体再进一步重新聚合,生成与原始材料性能一致的高品质聚合物,为绿色塑料循环利用提供新路径。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当前,可闭环化学回收高分子设计思路往往伴随较高的碳排放。开发低碳、无溶剂甚至无催化剂的从聚合物到单体的回收技术,仍面临挑战。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团队筛选了100多种硫辛酸衍生物单体,偶然发现一种“不易聚合”的单体分子硫辛酰胺。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以少量有机酸为溶剂,可将固态下不可聚合的硫辛酰胺高效转化为聚合物。据此,研究人员将甲酸作为超分子调节剂和催化剂,制备得到聚硫辛酰胺,再经真空处理获得干燥的聚硫辛酰胺薄膜。该薄膜在室温条件下十分稳定,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测到大量纳米结晶域,展现出类似弹性体的力学性质。

研究发现,在120℃下退火2小时后,纳米结晶域进一步组装与生长,形成高度有序的球晶状半结晶聚合物网络,并存在聚合物的半结晶氢键网络。在120℃条件下退火48小时后,半结晶聚合物网络在热力学驱动力下继续发生共价重构,在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从聚合物自发转换为结晶单体。最终,聚合物能够以定量的收率回收得到纯度90%以上的单体晶体。

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发回收过程无需输入大量热量或溶剂。碳足迹评估结果显示,无溶剂的超分子化学回收工艺每回收1千克聚合物仅排放0.36千克二氧化碳,较传统的溶剂回收工艺减少了99%的碳排放。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2041-9

《中国科学报》 (2025-11-20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