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0
选择字号:
微型“仿鱼”机器人助力高效药物递送

 

本报讯(记者孙丹宁)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谢晖团队在微型“仿鱼”机器人群体协调与靶向药物递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提出微型“仿鱼”机器人的群体协调方法,有助于解决体内复杂三维环境中多发病灶的高效药物递送难题,为实现微型机器人群体智能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自然界中,鱼群通过协同行为适应复杂环境。洄游鱼群通过动态聚散穿越复杂通道,觅食鱼群则在特定区域调节形态以覆盖目标。然而,要让机器人在体内环境实现类似的群体协同行为,面临如何在全局磁场下实现个体差异化控制、如何调节机器人间的距离避免相互粘连、如何使机器人群体自适应地贴附于不规则病灶等诸多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头尾异质结构的微型机器人,通过激光加工实现高通量制备。研究首次发现,当驱动频率接近机器人固有频率时,振荡磁场的恒定分量将完全主导游动方向。基于此,团队通过编程恒定磁场分量的空间分布实现了个体方向的差异化调控,通过调节交变磁场强度避免了机器人相互粘连。该机器人可实现全自由度运动,游动速度达每秒20体长。并且机器人群可在体内三维环境中主动聚散,如同洄游鱼群;而到达病灶后,可利用磁场与界面约束调节形态适应病灶轮廓,如同觅食鱼群,实现自适应贴附。

随后,团队开展了丰富的体外验证试验,证实了单个机器人可完成三维物体搬运、逆流游动等任务。在胃部病灶模型中,机器人群成功实现了向病灶定向聚集、调节形态并稳定贴附。团队还展示了机器人群在超声成像引导下的运动控制、抗重力运动等能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nsr/nwaf429

《中国科学报》 (2025-11-2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