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国家需求为方向,啃下特种金属材料国产化的“硬骨头” |
|
|
■本报见习记者 蒲雅杰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科协科普部特邀院士专家,畅谈科技强国。本期“科普话强国”栏目,带领读者走进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首钢科学家降向冬团队,探寻特种金属材料的国产化攻坚历程。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你们可以实现高性能磁屏蔽材料的国产化,让中国人把技术握在手上、把价格打下来吗?”2018年的一天,一家国内企业向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冶)首钢科学家降向冬提出了一个请求。降向冬只思忖了片刻,说道:“我可以试试,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如今,当年的承诺早已兑现。曾经被“卡脖子”的高性能磁屏蔽材料,已基本刻上“中国造”的标签,成为高端设备制造领域的可靠支撑。
北冶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北京冶金研究所,自诞生起便肩负着为电子、军工等关键领域提供特种金属材料的使命。
1993年,降向冬加入北冶。“那时没人愿意用自研的东西,觉得国外的好,风险小。”他坦言。
刻蚀机作为运用于半导体制造、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加工等领域的高端设备,其对空间磁场极其敏感。为此,工程师们需为整台设备穿上一件特制的“外衣”,即由高性能磁屏蔽材料制成的防护层,以隔绝外部磁场,确保纳米级工艺的稳定性。
过去,这类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骤变,昔日不被看好的国产替代方案,一夜之间成了“救命稻草”,许多企业纷纷回头求助。
面对需求,降向冬带领团队迅速响应,依托多年技术积累,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磁屏蔽材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实现全面替代。“现在,这类材料基本都换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了。越是要卡中国人‘脖子’,中国人就‘越能干’。”
这种“能干”的背后是扎实的工程化能力。以引线框架材料为例,这一用于高端芯片封装的关键部件,曾经长期被外国企业垄断。自2004年开始,降向冬和团队启动研发,历经3年攻克平整度、表面质量、尺寸精度等近20项指标,尤其解决了“残余应力均匀性”这一世界级难题,使0.1毫米厚的带材平整如镜,可紧贴桌面不起翘。
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如何打通从中试到批量生产的全链条,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化跃升,成为关键一步。
要实现这种转化,装备自主是前提。为解决材料板型控制问题,团队耗时4年,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低温去应力热处理炉,“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成为工艺突破的关键支点。如今,北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铁镍基引线框架供应商,彻底打破封锁。
此后,依托共性技术平台,北冶还在多个前沿领域布局。正如降向冬所言,“需求牵引”始终是北冶创新的核心逻辑。
2024年2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其热端部件中70%至80%的关键材料由北冶提供。这正是对国家重大装备自主化需求的有力回应,也凝聚着团队在特种金属材料制备上的多年攻坚。
其中,燃烧室所用的一种变形高温合金尤为关键,该材料需在1500℃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是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关键材料,长期受外国专利壁垒制约与《瓦森纳协定》封锁。
为了实现这一材料国产化,团队在极端苛刻的纯净度要求下,通过反复的实验和工艺优化,最终将氧、氮、硫杂质元素重量百分数控制在10%以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国家需求出发,以工程化能力架起产业化的桥梁,人才与精神传承是灵魂所在。”降向冬介绍道,北冶有意识地将舞台交给年轻人,如今“80后”成为中坚力量,“90后”也崭露头角。此外,团队坚持“因材施用”,擅长科研者深耕技术,长于统筹者走向管理,在各自轨道上发光发热。
“除此之外,比技术更珍贵的,是一种代代赓续的韧劲,坐得住冷板凳、熬得了长夜、耐得住寂寞,用智慧和汗水啃下‘硬骨头’。”降向冬说。
“国家的需要始终是我们的方向。”在他看来,制造强国应在具体材料的突破、具体工艺的精进、具体人员的坚守中,由一砖一瓦筑牢根基。“只要有相关需求,别人能干成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干成。”
《中国科学报》 (2025-11-14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