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城、大运河、赵州桥、铜绿山古铜矿、曾侯乙编钟…… |
|
38项中国古代科技遗产:“一本打开的书” |
|
|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戴吾三、张学渝、王吉辰等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定价:198元
■任春光 杨小明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是探究中国古代科技遗产奥秘的“一本打开的书”。该书以科技遗产问题域的开拓、书写范式的转换,打开了科技与人文、西方与中国、中原与边疆、历史与未来、书斋与田野、学术与公众融合交流的窗口。
致广大
既然是遗产,包括科技遗产,势必具有致广大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此,作者戴吾三教授在书序中特别指出:“科技遗产具有科技史属性,同时也具有考古遗产、文物遗产、文化遗产属性,涉及科技史,并与考古、文物、博物馆等学科交叉,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领域,也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学科。”这是对科技遗产多元和开放属性的最好诠释。
为此,本书对中国古代科技遗产进行了严格筛选,即若以文物或遗存的形式出现,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入选年度重大考古发现名单,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及其他世界级遗产名单,或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最后落实为38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遗产。这不仅保证了中国古代科技遗产的分量和质量,还展现出考古、文物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从而开拓了“科技遗产”的问题域。这一原则理念贯穿全书。
除了科技特点和研究保护,本书写作体例还包括历史沿革、遗产看点和遗产价值三大板块,无不彰显科技遗产的考古、文物和文化属性,将考古、文物、博物馆等学科有机融入科技史学科,从而为读者奉献了一席雅俗共赏的科学与人文、理趣与智慧的盛宴。
本书以“文明蕴化”开篇,从“远古的村落”半坡遗址、“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良渚遗址、“最初的中国”陶寺遗址到“中华文明总进程的引领者”二里头遗址,立足考古遗产实证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着力发掘了科学技术对文化、文明进步的革命性或者说杠杆作用。譬如半坡遗址,以制陶技艺、骨针纺轮、穴居房屋等图片及说明,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科学技术如何支撑起文化繁荣和精神进步,镇馆之宝“人面鱼纹盆”所蕴含的将人和鱼组合的巨大想象力;又如,良渚遗址的城池建筑、手工作坊、水利系统和稻作农业,陶寺遗址的夯土建筑、观象授时和陶瓷制造……阐明了书序中“可见先民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伴随着科学认知的积累和手工技艺的提升,逐步推动了文明的进程”的核心立论。
对科技遗产文物属性的书写,当以登封观星台、李渡元代烧酒作坊和褒斜栈道等为典型。登封观星台以周公测景台、观星台、量天尺、仰仪等注释了“天地之中”的文化寓意并见证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象授时的古建筑;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从蒸酒、酒曲和养窖等实证了李时珍烧酒始于元代的论断,是中国酿酒技术史的重要文物证据;褒斜栈道以仿古栈道结合博物馆展陈的形式,将现存古栈道的修筑方法、结构形式等文物遗产特点灵动地演示出来。
对科技遗产文化属性的彰显,以二里头、四川都江堰和四堡雕版印刷遗址等为代表。长久以来,关于夏朝是传说还是信史,一直争论不休。这极大隔断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溯源之路。二里头的考古包括科技考古,以最早的宫城和城市干道网等的发现,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实物证据;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渠首枢纽三大件“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协调配合实践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中国文化;四堡雕版印刷遗址以四堡书坊、四堡刻本、四堡雕版、印刷工具、印刷用料和书乡古镇景观构成中国仅存的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文化遗址。
尽精微
缺失了“科技”的“遗产”势必不能被称为“科技遗产”,所以科技内涵及其解读的专业性与硬核性是本书有别于其他同类著作最鲜明的亮点。同时,也正是对遗产科技内涵及其价值的专业、硬核的提炼与展示,使本书首次实现了遗产书写范式的成功转换。
本书筛选出许多科技含量明显、确凿的科技遗产,如铜绿山古铜矿、侯马铸铜遗址、曾侯乙编钟、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永济蒲津渡铁索浮桥、景德镇湖田古瓷窑址、沧州铁狮子、应县木塔、泉州湾古船、北京故宫、北京古观象台、吐鲁番坎儿井、自贡燊海井、虎门炮台群等,对其遗产看点特别是科技特点集中加以展现。
譬如,始于殷商时期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本书向读者推介其找矿技术、采矿技术、提升技术以及冶炼技术;又如代表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铸造技术卓越成就的曾侯乙编钟,本书以实物图片、原理解析等科技形式阐明了其高超的铸钟技术、精妙的“一钟双音”以及坚固精美的钟架等亮点;再如秦始皇帝陵铜车马,本书以“合金配比,范模多样”“机械加工,精细成型”“结构合理,符合力学”“通体彩绘,防止氧化”等科技对中国古代冶金的高超成就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讲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自贡燊海井,本书从成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完善的气卤运输系统、精湛的井盐熬制技术等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创新。
除此之外,苏州古典园林、红河哈尼梯田以及大家熟识的长城、大运河和赵州桥等,其科技看点何在?这是读者关心的问题。对此,本书也给出专业、硬核的解答。
本书指出,苏州古典园林具有数学上拓扑学的设计特性。同时,考虑了画法几何与测量几何的空间营造,从而将人的触觉纳入空间感受。这是苏州古典园林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审美的科技来源。本书以留园、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等为例,阐发了明代计成《园冶》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科技造物理念;红河哈尼梯田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和谐共生的大生态系统,其新老品种水稻组合种植、活水粮食种植和坡地耕种水土保持等科技传统成就了我国第一个以农耕为底色的世界遗产。
本书以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系统直观地揭示了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还是世界工程体量最大的古代军事建筑,更是坚强不屈、守望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象征;通过工程规划、水利技术、枢纽建设和工程管理等科技内核的发掘和分析,向读者生动展现了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通航时间最长、空间跨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壮举;以全桥一个大拱、两肩各两小拱、28道拱券,结构匀称、选址合理,拱形设计以及纵向砌置等,解析了赵州桥何以是跨度最大、保存至今的单孔石拱桥的科技原因。
正是突出而鲜明的科技特色,使本书在同类著作中独出机杼。
融合之窗
今天,戴吾三等以《中国古代科技遗产》为引子和范例,描画出科技遗产新的问题域,实现了书写范式的转换,进而激发人们深入发掘科技遗产的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可以说,本书就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遗产的“一本打开的书”,它打开了一扇融合交流的窗口。
第一,科技与人文。本书关于每一项遗产介绍中的历史沿革、遗产看点、科技看点、研究保护和遗产价值映照着科技与人文,特别是科技遗产与文物遗产、文化遗产的互动融合。
第二,西方与中国。本书以科技遗产实证了中国有用于造物的科技传统,这是文化自信、创新自信的底气所在。此外,本书不是就中国古代科技遗产自我而论,而是放眼世界,既有陶寺古观象台与英国史前巨石阵、玛雅天文台的比较,又有堪与西方“汉尼拔小道”媲美的采用“火焚水激”之法建造的中国褒斜栈道。
第三,中原与边疆。本书不局限于中原汉地,将视野拓展到边疆,如新疆坎儿井、西藏布达拉宫等;具体在讲解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牵引铁牛的四位铁人时,特别指出西北方位的维吾尔族、东北方位的蒙古族、西南方位的藏族和东南方位的汉族。
第四,历史与未来。正如作者在书序中抒发的著书理念——在人类文明互鉴的大背景下,研究古代的发明与发现,审视古人的智慧与技巧,重视保护和传承,展开古与今的对话,从历史中找寻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第五,书斋与田野。本书是科技遗产走出书斋、走进博物馆、走向田野的开放性尝试。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编写团队启动了实地考察。到2024年10月,先后考察了近40处遗址博物馆或文化景区,基本涵盖了本书所涉及的各项遗产。正是“书卷气”和“泥土气”或者说“纸面”和“地面”的结合互证,不仅成就了本书的多元开放性,也保证了本书的科学权威性。
第六,学术与公众。本书以引证的专业规范、考察的具体深入、研究的科学严谨,成为一本科学遗产的学术著作。同时,以图文并茂、问题意识,特别是对保护传承前沿的“零距离”追踪,如半坡“谜题”、褒斜-白鹤梁之痛、登封之殇、湖州桑基鱼塘之幸以及应县木塔保护方案之争等,成为一本科技遗产的科普书和畅销书。
(作者分别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讲师、东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5-11-14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