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邵逸夫奖得主奈杰尔·希钦: |
|
我不擅奥数,也曾想放弃数学 |
|
|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我可能不擅长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奈杰尔·希钦在香港桂冠论坛2025上的坦诚之言,引起现场媒体一片唏嘘。
希钦因对几何学、表示论和理论物理学作出重要贡献,获得2016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自己在数学上也曾遇到过障碍,甚至一度因找不到研究方向而考虑放弃数学。
在希钦看来,对个人发展而言,必须接受专长的多样性。对学科发展来说,当前强调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固然重要,但也不应以牺牲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为代价,因为社会的发展依赖多元知识。
《中国科学报》:你是如何爱上数学的?遇到过困难吗?
希钦:我在中学时各科成绩都不错,最初想学工程学,后来发现自己对“为什么”更感兴趣,比如飞机机翼升力的公式是怎么来的。我不想只接受现成的方程,想探究根本原理。这种对深度理解的渴望,让我转向了纯数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路顺利。我在硕士阶段曾一度找不到研究方向,甚至考虑过放弃数学,去工程公司工作。幸运的是,我后来找到了一个适合的研究问题,才坚持下来。
遇到障碍很正常。遇到障碍时,你可以检查是否有错误、查阅文献寻找类似思路,或者干脆放一放,睡一觉再来——有时候灵感就在那时出现。
《中国科学报》:数学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希钦:好奇心很重要。我在第一次学习微分方程后就开始思考:控制有机体生长的方程是什么?学到的知识能否用到某个机械系统中?虽然我不是应用数学家,但这种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冲动,极大推动了我的学习。
另外,解出一道题带来的成就感是真实的;解不出也不代表失败,只是需要更多信息或换个角度。
《中国科学报》:很多人谈到“数学恐惧症”,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希钦:当谈到理解上的障碍时,我在数学的某些领域也经历过。我并非擅长数学的每一个领域。大学里有些科目我不喜欢,但幸运的是,考试可以选考,我刻意避开了一些科目。
就提升数学能力来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和鼓励机制,关键在于激发好奇心,而非制造恐惧。并非每个人都擅长数学,必须接受个人专长的多样性。
《中国科学报》:英国有没有类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或从小选拔“数学天才”的机制?
希钦:英国虽然也有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东欧国家。即便是英国奥赛集训营,也常由匈牙利等国有经验的教练授课。总体而言,英国没有将数学人才集中培养的制度化安排。至于这是好是坏,不好评判——我自己就从未经历过这类训练。
《中国科学报》:你参加过奥赛吗?
希钦:没有,我可能不擅长那种题型。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奥数类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在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领域的崛起?
希钦: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许多曾在欧美受训的中国数学家选择回国建立高水平研究团队,中国数学界与欧美机构的合作网络正在扩大。在研究层面,中国有大量有天赋的数学家,也设立了基础科学奖项,积极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期刊编辑,我审阅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论文,也经常邀请中国的审稿人,这说明中国具备数学专业知识和人才。不过,论文质量存在差异,有些非常优秀,有些则属于“增量式”研究。
《中国科学报》:数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希钦:数学正变得越来越抽象。今天的数学家倾向于用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思想。这带来一个挑战:当我们在咖啡桌旁讨论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日益艰深,有时甚至难以在脑中完整把握它们。
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借助计算机——不仅为验证,更为帮助理解、探索复杂概念。菲尔兹奖得主蒂姆·高尔斯就预测,10年内这类计算机辅助证明可能会变得非常普遍。当然,这样做的一个缺点是消耗算力。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推动STEM教育的趋势?
希钦:我们生活在一个被STEM产物包围的世界——手机、互联网等无处不在。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科技产物,更好地分析接收的信息。所以,STEM教育无疑非常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STEM固然重要,但不应以牺牲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为代价,社会的发展依赖多元知识。不过,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亚洲国家,STEM教育的重要性可能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前者正处于技术崛起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对STEM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中国科学报》 (2025-11-14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