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张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9
选择字号:
闫阿儒:科研征途永不消磁

 

闫阿儒(中)与团队成员观察新制备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宁波材料所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记者 张楠

“如果这个问题我们都解决不了,那就没有人能解决了。”遇到科研难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研究员闫阿儒经常鼓励他所带领的稀土永磁材料团队再加把劲。

这份自信和对科研攻关的使命感,源于团队在多个关键领域的突破——他们不仅成功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性能热压辐射永磁环,更在降低稀土依赖的高丰度永磁材料研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超过50亿元的经济效益。

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闫阿儒表示:“作为一名稀土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更好服务于国家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降低稀土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为我国稀土材料产业的发展以及稀土战略提出建议。”

从“一面之缘”到“一生之约”

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你或许能找到很多共同点,而在闫阿儒眼中,它们最大的特征是都有稀土永磁的身影。

闫阿儒第一次听说以钕铁硼为典型代表的稀土永磁材料是在大学课堂上,此后他逐渐踏上了研究稀土永磁的科研之路。

2005年,闫阿儒结束了在德国德累斯顿固体材料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工作,回国加入刚刚成立的宁波材料所。“当时就感到稀土永磁产业已经慢慢在向中国转移。”

不过当时宁波材料所仍处于“白手起家”阶段,办公场地暂时租借在火炬大厦三层,这是一个连当地出租车司机都没听说过的地方。

闫阿儒初次来到办公场地,四处寻找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名为“火炬”的大厦,是一栋之前用作电子器件厂房的四层小楼。

尽量面临着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各种状况,但闫阿儒没有退却。他说:“一方面,宁波有非常好的稀土材料产业链;另一方面,稀土永磁材料是宁波材料所的一大方向,和我个人的科研兴趣非常契合。”

经历过宁波材料所“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的艰辛起步阶段,也亲眼目睹了如今的园区从平地建成,20年间,闫阿儒带领团队专注于先进稀土永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并搭建起“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的创新架构。

“我从没想过要更换研究方向。”闫阿儒说。

“棚子里的实验室”

2006年,李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宁波材料所磁性材料事业部首席研究员,在他推动下,研究所和宁波金鸡钕铁硼强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鸡公司)达成了一笔300万元的合作项目。这是当时宁波材料所最大的一个“订单”,给宁波材料所带来了极大信心。

然而,当时稀土永磁材料方向的科研人员仅有两三人,由于楼板承重和电梯限制,必要的大型科研仪器也无法安置。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经过实地勘察和协商,闫阿儒和同事在火炬大厦附近找了一小块地方,用彩钢搭建了一间活动板房。“旁边是一个废弃的食堂,我们把电线从食堂拉出来,解决了用电的问题。”过去很多细节闫阿儒仍历历在目。

更困难的是用水问题。实验需要用循环冷却水,但简易房周围只能放置两个500公斤的简易水塔,最近的水龙头则在百米开外。他们不得不靠人工打水,拎着大水桶一趟趟往返于取水处与实验地点。

夏天,烈日暴晒下循环水容易发热,他们只能工作一段时间就暂停一会儿,把水替换成凉水;冬天,水塔里的水容易结冰,他们又要想办法把冰化了再开展实验。

正是靠这个“棚子里的实验室”,闫阿儒和同事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只完好的热压辐射永磁环,将类似产品的磁性能提高了近40%。到2007年5月搬入新园区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为下一代热压设备开发积累了数据和经验。

20余年来,该团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我国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立足宁波产业优势,在此前被大量浪费的高丰度、低成本的轻稀土元素上持续开展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实现了高丰度稀土在永磁材料中高效应用。该团队研制的热压辐射永磁环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系统解决了热压辐射永磁环材料制备、设备开发、工艺生产等问题,在具身机器人关节电机、低空经济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回想起在棚子里开展工作的经历,闫阿儒说:“没有觉得多辛苦,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那些工作是开拓性的,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现在的工作会困难很多。”如今,闫阿儒组建起的稀土永磁团队已有100余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为宁波市稀土永磁企业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人才60余名。

在低谷保持高“矫顽力”

2024年起,稀土永磁团队所在的磁性材料及应用实验室由闫阿儒接任党总支书记。目前该支部员工党员占比居研究所科研支部第一,组建了7个由党员带头的“项目攻关突击小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任务。2025年,闫阿儒获评宁波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收获的背后,是一个高“矫顽力”团队。“矫顽力是磁性材料的核心性能指标之一,数值越高,材料抵抗退磁的能力越强。”闫阿儒解释道。

为此,闫阿儒会根据每位成员的特点安排合适的研究方向,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科研项目进展出问题时,闫阿儒采取“夸夸”模式,先给足情绪价值再去支招。正因如此,即便在低谷期,团队也无人离开。

2016年以来,稀土产业进入供给侧改革,发展速度减缓。这支稀土永磁团队也曾收到经费预警提示。那段时间里,闫阿儒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与团队去企业、政府部门寻找合作机会,最终走出低谷。

“永磁就是永不消磁,这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特征,也是我们团队的特点。”闫阿儒说。

《中国科学报》 (2025-10-09 第4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最新研究发现土卫二或可支持生命存在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