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27
选择字号:
大规模扩招后,博士生教育面临三大挑战

 

■郭英剑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最新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引发了学界与社会有关博士生扩招的热议。事实上,早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就已明确指出,将会大幅增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此次新增的博士学位点就包括了许多专业学位博士点。

随着更多高校新增博士点的诞生以及随后而来的招生,博士生教育将迎来大规模扩张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在这样的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将面临三大难题。

个体奋斗之难

在讨论博士生教育时,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博士生作为一种主体的存在。说培养,他们是教育对象;提管理,他们是被管理者;谈毕业,他们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博士生似乎从来都只是一种客体存在,其作为“人”的主体性总是被高校忽略乃至忽视。

我以为,随着博士生人数的剧增,高校应更重视博士生作为个体存在的事实。这也将成为未来博士生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

当前,国内高校大都非常关注博士生的学业与学术进步。前者重视其博士课程、日常表现;后者关注其论文写作、学术发表等。然而,除了学业与学术之外,博士生教育还有两个现实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心理问题。博士生的心理压力日渐加大,焦虑也有所增加。当前,各高校普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使得论文发表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博士生毕业找工作的难度也在增加,这导致其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显著增加。长期的学术竞争和不确定的职业前景,可能会导致部分博士生出现职业倦怠、焦虑甚至抑郁等问题。

二是毕业现实。博士生中,延期毕业者或延长求职时间者日益增多。面对越来越高的招聘标准以及有限的招聘资源,许多博士生会延长毕业时间或求职时间,并通过博士后研究、提升科研成果或积累教学经验增强竞争力。这自然使博士生在学术生涯初期的经济压力增加,并可能阻滞其职业发展。

在博士生教育中重视博士生作为主体的存在,就是要倡导以博士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其学术自主性、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意愿,而不仅仅将其视为被管理对象。除学业与学术发展外,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认真面对——

首先,营造支持性的学术环境。一方面要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术压力管理培训等支持,帮助其应对学术和生活中的挑战;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进行学术创新与冒险,帮助他们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即使这些尝试可能失败。学术上的容错机制对培养博士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韧性至关重要。

其次,支持博士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应根据博士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学校和导师应帮助博士生识别并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他们在学术和非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尊重博士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无论他们走学术路线还是进入工业界、政府部门或创业,学校都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再次,培养博士生的学术责任感。应着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博士生在研究中不仅要遵循学术伦理,更要关注相关学术研究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课程和研讨会,加强博士生对学术诚信、知识产权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最后,多鼓励博士生主导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学术组织权力。这不仅能提升博士生的领导能力,也有助于其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博士生教育中重视博士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学术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竞争力。由此,学校可以确保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是管理对象,更是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管理体制之难

必须承认,博士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质量管理带来了挑战。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导师资源、科研经费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压力加大,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确保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

当下,高校在博士生教育中面临的管理困境是——博士生既不像本科生那样受到教学部门的严格管理,也不像硕士研究生那样由研究生院统一管理、由各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还没有独立于学科的管理机构统筹博士生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成才与否更多寄希望于博士生导师的教育与管理。如果导师管理不严,博士生就会处于一种“放养”状态,缺乏系统的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支持。

这种管理的缺位是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部分博士生缺乏明确的学术目标和指导,容易陷入科研迷茫,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同时,博士生的职业发展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支持,很多博士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这种尴尬局面也会影响博士生教育的整体效果。

因此,重视博士生的管理与培养,而不是完全依靠导师作用,这将是博士生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在我国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立博士生院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发挥引领性作用,为全国的博士点高校作出榜样。

首先,可以统筹管理,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博士生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可以有效统筹博士生的培养、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比如,通过统一管理,可以协调导师资源,合理分配科研经费,确保每位博士生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博士生院还可以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其次,系统规划,支持博士生职业发展。博士生院不仅是学术教育的管理者,还应在博士生的职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博士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博士生院可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就业辅导以及校企合作项目,搭建校友网络和资源平台,帮助博士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这些系统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升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

最后,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具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博士生院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推动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在此过程中,博士生不仅可以拓宽研究视野,还能在学科交叉领域中获得更多创新机会。这种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还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未来出路之难

当前,国内高校的博士生主要有两类。一是定向培养博士生,这些人都有工作,毕业后要回原单位,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有就业之忧;二是非定向培养博士生,他们都无工作单位,未来要求职、找工作。近年来,非定向生人数激增,高校也对招收定向生作出各种限制。因此,应届毕业的硕士生进入到博士生阶段的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

未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毕业时要进入职场的博士生自然会与日俱增。因此,未来博士生的出路将成为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除上述划分方式外,我国的博士生还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其中后者是目前国家正在倡导的,未来将很有可能超过前者,成为博士生教育的主体。

就当下而言,大多数学术型博士生会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任教或从事学术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个比例仍然相当高。换言之,现在对于大多数博士生来说,进入高校任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目前博士生想求职高校实属不易。一是“双一流”高校普遍招收国外名校博士生,除非特殊情况,国内博士生很难有机会;二是大多数高校在招聘国内博士生时,会对其第一学历有严格要求,不是原“985工程”高校、原“211工程”高校毕业者,几乎难逃第一轮被刷的宿命。

毫不夸张地说,能否顺利进入高校任职已成为学术型博士生普遍关心,甚至非常焦虑的问题,高校求职难也已是一个普遍问题。

随着更多专业学位博士点的布局与建立,面向各行各业培养的实践性人才——专业博士将会给博士生出路带来新气象。因为他们一开始走的道路以及未来走向就不是纯学术型,甚至不是面向高校与研究机构,而是面向实践中的各行各业。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博士生的未来就业问题。

未来10年内,进入高校依旧会是大多数博士生的第一选择,但这座独木桥上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因此,未来引导博士生在就业上进行多元化选择,可能是更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即便是学术型博士生,也可以进入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甚至自主创业。而相关领域对高层次人才持续增加的需求,也为博士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跨学科和跨行业的博士人才也可能在非传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部分博士生会选择自主创业或在独立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支持力度的增加,也为这些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之,引导博士生在就业选择上实现多样化,是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能提升博士生的个人职业满意度,也有助于缓解博士生的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全面需求。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4-08-27 第2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