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选择字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
多组学分析揭示东西方猪表型差异巨大的原因

 

本报讯(记者李晨)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唐中林、易国强团队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Martien A. M. Groenen课题组合作,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猪基因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解析了猪复杂性状形成和表型分化的遗传基础,揭示了中外品种猪骨骼肌生长发育和产肉性状差异形成的表观调控机制,为加强猪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资源。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iMeta。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综合作用促成了全球约600个不同猪品种的形成。尤其是在过去100年里,西方猪种因体重、生长速度和肌内脂肪含量等经济性状被强烈选择,相比东方猪种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猪驯化和育种背后的遗传变化和选择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医学和经济价值。

该研究通过整合9个高质量猪基因组和1081个重测序数据集,构建了全面的猪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数据集。该数据集识别了与脂肪沉积、肌肉生长和免疫功能相关的选择性扫描信号及基因,为育种提供了遗传标记。结合27个肌肉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数据,研究揭示了东西方猪种肌肉生长差异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发现,人工选择影响DNA甲基化和基因调控,从而影响肌肉生长和肉质。

研究表明,脂肪型猪种和瘦肉型猪种之间猪肉产量的巨大差异归因于骨骼肌发育的异时性,人工选择是肌肉生长的关键驱动力,尤其是对于产前肌肉的发育。研究结果为东西方猪的(表观)遗传及表型分化提供了新见解,并发现了一些未来猪育种和人类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潜在候选基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imt2.250

《中国科学报》 (2024-12-2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生物多样性保护只看物种丰富度,可行吗? 秦岭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