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悦 刘刚
“校园军旅成才文化”是指在普通学校推崇并实践的一种教育文化,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危机意识和崇军尚武精神,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国防军事素养,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并成为强军兴军战略的储备人才,成为更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同时,能通过增强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危机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热情。以北京化工大学(以下简称北化)为例,涵育校园军旅成才文化,既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又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校园军旅成才文化的深化与实践
近年来,军旅成才文化的内涵在北化校园中不断丰富拓展,初步形成了军事课教学、大学生士兵全程化培养、国防类学生社团建设、国防科技教育、人民防空教育和国防理论研究等内容。该校曾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具体来说,北化在涵育校园军旅成才文化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的文化,强调以军旅知识、活动、榜样、故事和氛围来影响和启发人,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另外,军事课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结合方式包括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身体素质、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有利于形成坚韧不拔的品格,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和科研活动中取得更好成绩。
校园军旅成才文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校园军旅成才文化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还体现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全民国防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军事训练,不仅要注重技能训练,还要强调思维方式创新。它鼓励学生采用系统思维分析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有助于在科研方面有出色表现,特别是在面对挑战时具有更加坚韧的态度。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挑战性训练。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团队合作及纪律性与组织性。校园军旅文化强调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在科研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协作,训练要求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条理性和系统思维。三是战略性思考和实践经验的习得。通过基础国防战略一般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形成战略性思考的能力。
可以说,实际的军事训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经验,把他们培养成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例如,学校国旗护卫队通过严格纪律要求和高标准训练,磨炼了队员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家国情怀,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军事定向协会活动中,学生需要利用地图和指北针等工具识别地图,找准最优方案;在兵棋推演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体或者虚拟兵棋,系统感知战场全局,培养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再比如国防新媒体建设,学生从中学习到多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技能,在科技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通过涵育校园军旅成才文化,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效果。
第一,培养具备强烈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的人才。
通过党史国史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他们对发展与安全辩证关系的认识。
利用学校相关国防军事专业优势,教授其与国防科技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他们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通过军事训练开展,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强化学生的纪律性、团队合作能力和战略思考能力。
纪律性方面,科技工作要求精确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以及对时间管理和项目完成期限的严格遵守,这正是纪律性训练所强化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培养了学生在多学科团队中有效沟通协作的能力。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共同规划、执行和评估科技项目,从而提高整体的创新效率和质量。
战略思考能力方面,通过教授学生如何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有效决策,培养他们分析问题、预测结果和制订长远计划的能力。这种战略思考能力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以及项目规划、资源分配、风险评估和持续创新等方面。
可以说,涵育校园军旅成才文化,创新学校国防教育抓手,为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关键思维工具和技能。
第三,通过提供实践机会,激励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例如,学校组织军事定向越野比赛和兵棋推演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能和战术技能,激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也锻炼了他们的战略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而激发创新思维,为科技领域的进步作出贡献。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科技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科学报》 (2023-12-22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