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9
选择字号:
中山大学等
揭示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鹏与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少英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

横断山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田鼠物种多样性,是田鼠物种多样性的一个“热点区域”。为了研究横断山脉田鼠的进化历史及其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研究人员采集了四川西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115个田鼠样本并进行了全外显子杂交捕获测序。通过对6517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分析后发现,所有分布于横断山系的田鼠物种可以分为西方谱系和东方谱系,这两个谱系均起源于约900万年前,从北欧亚大陆通过两次独立迁移事件进入到横断山脉区域;田鼠进入横断山脉后逐渐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环境迁移适应,就地成种速率是迁移成种速率的2~3倍。

此外,通过基因流分析研究还发现,横断山脉田鼠之间存在强烈的族间基因流动,族间基因流动导致古代遗传变异的混合,这比一般情况下产生的遗传变异多样性要高得多,频繁的基因流动可能促进了横断山脉田鼠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与物种形成。这些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如遗传混合等对横断山区田鼠物种的快速形成有较大贡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2-04108-y

《中国科学报》 (2022-11-0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即将迎来 “火炉模式”,这样种树降温5度 《科学》(2025050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