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凯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24
选择字号:
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美]爱德华·L.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著,王正林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定价:59元

■彭凯平

中国有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必须要追求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赚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快乐,而为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的呢?这是不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呢?

对于以上问题,《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爱德华·L.德西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爱德华·L.德西是社会心理学界知名的学者,他和合作者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的自我决定论,推翻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奖励才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在心理学领域影响很大,而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内在动机。

1969年,德西还是一名心理学博士生时,就开始痴迷于一个问题:小孩子在刚出生的几年内,往往对外界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一切新的知识,渴望探索和学习。可是为什么到了学校,那么多的孩子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受行为主义主导的,即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不过,德西对此产生了怀疑,也许人们长期以来的思考方式就错了:不应该问“我们要如何激励他人”,而应该问“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

这种让人主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就是内在动机,即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当然,作为有数学背景的心理学家,德西对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停留在概念与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197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德西让两组被试者在三个不同的环节中玩一种叫作索玛的拼图游戏。有意思的是,从未获得报酬的被试者更愿意继续解决拼图问题。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那些被提供报酬的人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外部奖励反而会损害内在动机。不仅是奖励,其他研究者还发现,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外在的监督和评价都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这与人们常用的激励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讨论,当然也让他在1977年遇到了后来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德·瑞安。瑞安具有哲学和精神分析的背景,与德西在数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德西和瑞安最初的研究聚焦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会激发或者损害人们的内在动机。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在德西写作本书的时代,美国社会盛行物质主义,人们对消费有着狂热的追求,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他们日思夜想的休闲和奢侈。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实现所谓的“美国梦”,反而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这一问题在当今美国社会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常见。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人,却压力重重,在焦虑、抑郁中挣扎;学习成绩优异的名校学生,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茫然困惑中迷失。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

德西在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许很多人认为,努力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和美貌这些目标,是一种只要“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们,这正是社会在限制我们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在向我们灌输某种单一的价值观和规则。

德西指出,当今社会对物质积累的高度重视,使得人们特别容易受到有条件的经济回报和有条件的爱的控制。现代社会为人们追求期望的结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但矛盾的是,人们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终受到追求这些结果的限制。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认为: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的真正选择,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观点,也正是我想说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心灵的自由,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本文为《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书序言,有删减。)

《中国科学报》 (2020-09-24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