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23
选择字号: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
填补貘犀超科演化空白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员上下颌   高伟摄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白滨、王元青、张驰和龚宴欣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合作,分析了近年来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采集到的早期角形类化石新材料,并构建了包括65个类群、361个头骨和牙齿形态特征的矩阵,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相关论文刊登于《通讯—生物学》。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填补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现的犀超科成员之间在演化和时代上的空白。

研究人员通过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如亚洲特有类群脊齿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貘超科成员,但基于简约法的系统发育分析,前者是角形类的基干类群;在贝叶斯分析中,后者归入到了犀超科。一些之前被认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员,在新系统发育树中处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中,柯氏犀并不是后期巨犀科的祖先类群,而是处在犀超科中基干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构成姐妹群。研究者同时认为,貘和犀之间的分异时间不晚于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不同类群的犀超科成员就开始分异;而且角形类不同类群的分歧时间可能早至中古新世。

据了解,有关犀超科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本项研究为全面认识角形类的演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也是后续相关更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0-01205-8

《中国科学报》 (2020-09-2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