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道木
■本报通讯员 柯溢能
走进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赵道木的办公室,书桌、柜子还是上世纪的陈设,各类证书、资料堆满其间。“房间比较乱,只要不出差我每天都会来办公室。” 他笑着说,“宅”在系里学生、教师找他也比较方便。
从1990年进入家乡上虞岭南中学算起,弹指一挥间,赵道木的教龄也快30年了。不久前,他获得浙江大学“永平奖”中的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100万元。
他的作业需要个把月才能完成
平头,和蔼可亲,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这是赵道木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他的课却是出了名的“老虎课”,即便拔尖班的学生都没法轻轻松松拿到高分。
他通常会提前几个月给学生布置主题展示的作业,希望大家有更多时间去主动探究光学发展的前沿。在演讲展示后,学生还要通过相互评分来确定成绩。
赵道木看似是这个过程的“局外人”,但每个展示主题都由他来设计,每年都会推陈出新。从查文献到编程、模拟、总结,学生遇到各种问题,他都会及时给予指导。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培养起向未知探索的兴趣。
“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兴趣。”他说。
有很多学生总是打趣,赵老师能把一门理论课上成动手课。早在2012年,还是浙大本科生的吴宜家、曹世民就从这样一次课堂展示出发,花了一年多时间开展深入研究。2014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光学快报》上,当杂志主编得知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是本科三年级学生时,连连称赞。这项研究后来获得“挑战杯”赛全国二等奖。
赵道木探索了一套从课堂教学到科研训练的全链条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很多学生于他的课堂激发出科研兴趣,表示想早一点进实验室,只要提出,他都会满足。
“赵老师的课堂重在基础、源于生活,引导我们步入科研。”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求是科学班1801学生黄泽蔚说。
教师是科教协同的桥梁
赵道木的导师、浙大物理系教授王绍民开创和建立了矩阵光学这一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每年都有很多创新成果涌现。长期以来,矩阵光学缺乏系统的教材,以致很多研究者“摸着石头做研究”。
1994年,王绍民与赵道木合著了《矩阵光学原理》,该书后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00年出版英文版。
从2006年起,赵道木便开始主讲《矩阵光学》。做了30年科学研究,教了半辈子书,科研与教学是怎样的关系?在探索和实践物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赵道木最大的体会是,研究的目的要面向战略前沿,要顶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要立地。“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培养人才的养料,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科研将更具生命力。”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引力波的发现者,而这个精密的实验装置本质上是一种激光干涉仪。赵道木通过光学在大型天文装置中应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光的干涉的本质和物理意义。浙江大学物理学系2017级博士生万里鹏说:“赵老师课堂上没有架子,喜欢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锻炼了我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仅如此,赵老师还喜欢在课程中穿插一些科研的心得和感悟。”
赵道木说,他的初心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获得感,做出结果后有成就感,以不错的成绩毕业有幸福感。
学生要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主角
1990年本科毕业后,赵道木保留学籍到基层锻炼,做了一年初中物理教师,那段经历让他对教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校读研后,赵道木给导师做助教,从导师厚厚的手写讲义里,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育人责任与使命。
当年,为了开展列阵光学研究,王绍民多次往返杭州与上海,考察高速公路的路标。“他的科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赵道木说,“我们那时候就跟着老先生,听他的课、做答疑。听课时我们就在想,老师是怎么把知识点抽丝剥茧地讲出来的,从中学习他传授知识的方法。”
听得多、学得好、肯钻研,学生时代的赵道木曾获得浙大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赵道木培养的学生中,研究生共有6人次、本科生共有2人获得竺可桢奖学金。
在他的育人理念中,培养新一代青年要更加注重“生师互动”。有别于传统的师生互动,在新的培养模式中,学生是这一共同体的主角。“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研究兴趣与爱好,应该成为撬动教师不断开启新探索的杠杆。”
《中国科学报》 (2020-09-22 第8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