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8-12
选择字号:
"小柯"秀

 

《细胞》

研究揭示eDNA促进细胞外电子高效转移机制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与生物工程系Dianne K. Newman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Leonard M. Tender研究组合作取得一项新突破。他们发现细胞外DNA(eDNA)通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的花青素(PYO)促进高效的细胞外电子转移(EET)。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6日出版的《细胞》上。

研究显示吩嗪通过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的eDNA相互作用介导有效的EET。eDNA结合可促进在生物膜基质中保留PYO和吩嗪羧酰胺。在体外,不同的吩嗪可以在存在或缺失DNA的情况下交换电子,并且可以直接通过DNA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在体内,生物膜eDNA还可以支持氧化还原活性嵌入剂之间的快速电子转移。

这些结果共同证明,PYO:eDNA相互作用以快速的EET支持高效的氧化还原循环,其速度快于生物膜中PYO的损失速度。

研究人员表示,细胞外电子穿梭的氧化还原循环,可以使缺乏直接接触电子受体或供体的多细胞细菌生物膜内的亚群代谢激活。

这些穿梭物如何催化生物膜内的EET,而不会丢失到环境中,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06

《细胞—干细胞》

研究揭示伤口愈合过程中皮肤成纤维细胞再生潜能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Jeff Biernaskie小组发现,不同的调节程序控制伤口愈合过程中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再生潜能。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干细胞》。

使用互补的命运映射方法,研究人员表明毛囊间充质祖细胞对伤口修复的贡献有限。相比之下,以静止相关因子Hic1为标记的毛囊外祖细胞产生了大量的修复性成纤维细胞,并表现出功能性差异,从而介导伤口新生真皮中心的再生和周围瘢痕的形成。

单细胞RNA-seq揭示了独特的上皮—间充质交流信号,从而使间充质能够再生。与scATAC-seq的整合突出显示了再生相关基因座内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

最后,在伤口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中,RUNX1和视黄酸信号的药理学调节或Hic1的基因缺失足以调节愈合结果,从而表明修复性成纤维细胞具有潜在但可改变的再生能力。

据介绍,真皮成纤维细胞在体内平衡过程中以及对损伤的反应中表现出相当大的异质性。定义修复性成纤维细胞的谱系起源以及驱动纤维化或相反地促进再生的调控程序,对于改善愈合结果至关重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07.008

《中国科学报》 (2020-08-12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